凡收藏中國書畫者無不知道錢鏡塘這個名字。人們曾以“今之項墨林、安儀周、龐萊臣”來形容這位海上收藏巨擘。今天,我們在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等收藏機構都能看到錢鏡塘當年捐贈的大量珍貴書畫。現今書畫收藏再興于民間,其中不乏志在高遠者。分析錢鏡塘之收藏經驗,或許不無借鑒之助。
一、作為大藏家,錢鏡塘“愛畫入骨髓”。1907出生于海寧的他,自幼得家傳習書畫、詩詞、戲曲,種下藝術慧根。他對書畫之愛勝過家產、金錢甚至生命。日寇侵華,他棄家產而惟攜珍愛的歷代書畫避難滬上。若非如此何以能日后收藏歷代金石書畫三、四萬之巨?
二、精鑒賞,重考據,善歸納。若非眼光銳利,安能在眾人眼下獨得宋代范寬《晚景圖》?五代徐熙《雪竹圖》、董源《山水圖》、明王石谷《陳元龍垂釣圖》等絕代佳作怎得入其囊中?在明鑒定的基礎上,他更勝一般藏家之處,為善于考據歸納的學術性追求。筆者所見錢氏藏《明代名賢尺牘》,皇皇20冊,皆精裱精裝,紫檀鑲框錦緞封面,幾乎囊括整整一個朝代名家手跡,每位名家尺牘旁皆附錢氏工楷書寫的人物考證。翻遍此冊,好比看了本明代名人大辭典。另外,他還愛收集各家各派不同風格所繪同一題材內容的畫,如荷花、梅花、牡丹等。如果是現在依此出書也是相當有意思的。錢氏還根據他收藏的不同品種、畫家的作品以及自己對藏品的珍愛程度、鑒別分析,設計采用內容形式各異的收藏印。這從近年上海朵云軒出版的《錢鏡塘鑒藏印錄》上亦可略見一斑。
三、獨具見解。他對任伯年情有獨鐘,著力搜羅,成為海內外藏任畫之第一家。由于他的收藏,使任氏作品價格劇升,也可以說有點現代書畫經紀投資的意味。
四、有進有出。世界上再大的富翁,也不可能在收藏上只進不出,除非他永遠進行低層次收藏,否則資金上一定會出現危機。錢氏不斷能以大投資入藏越來越高級的書畫,僅靠家產祖業是不可能的,他同時進行書畫經營,在合適的價位出讓部分書畫。但這是為了以畫養畫,與畫商純粹商業行為不同。前者賣畫是為了藏畫,后者賣畫是為了“藏”錢。
五、看破浮云,甘作護“畫”使者。錢氏藏而不做守財奴。他知道歷代收藏皆不可能“子孫永保”,藝術瑰寶為民族、人類的共同財富,慨然將自己所藏國寶級書畫捐贈國家收藏,使之得到更好的歸宿。這是出于一個藏家對藏品真正無私的愛。
錢氏藏畫,今已多為公私各方所藏,不知何日可匯于一處作一展覽,以飽天下愛畫者之眼福,再現第一藏家之風采。是夢?非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