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4日,中央電視臺“鑒寶”節目里,一件破山和尚晚年的書法立軸(行書自嘲詩一首),引起人們的注意。據知,破山的傳世作品無多,其行跡史書載之又少,《中國美術家辭典》僅有15字簡記。
明僧破山海明,生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享年70歲。俗姓蹇,四川大竹縣人。明初吏部尚書蹇義的后裔,以善書名于時。破山家學淵源,本系一介儒生,后因戰亂四起,看破紅塵,削發為僧。崇禎一年(1628年)32歲時,千里迢迢來到浙江禪宗四大叢林的天童寺,受法于密云禪師。曾一度在湖北黃梅縣破額山(俗稱破頭山)結廬修煉。破頭山,山勢回抱,雙峰屹立,氣勢磅礴,乃唐初禪宗四祖道信的道場,風景優美,勝跡頗多,唐詩人柳宗元有詠《破額山》詩云:“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海明面對此山此景,有感于大明江山易主,國破家亡,故易名破山;世稱破山和尚。
相傳蜀亂時,李占春迎和尚于軍營中,破山勸賊止殺,賊以犬豕肉進,并威脅說:“和尚啖此,當封刃。”遂飲痛破戒食肉。此一義舉,拯救了當地千百無辜百姓,免遭涂炭,傳為善談。
破山和尚一生云游四方,晚年居成都昭覺寺。他不僅精通佛法,且善詩文,尤工書法。其字俊逸瀟灑,珠圓玉潤,熔王、顏、歐、蘇之精華為一爐,形成了自己不拘一格的書法大家風貌。
四川新都寶光寺藏有破山和尚書法條軸一幅,行草五言二句:“迢迢千里夢,不肯到人間。”署“破山明”。下鈐篆印二方,引首又鈐一長方印,可惜因年代久遠均已模糊難認。書軸詩句富含禪意哲理,近似偈語,有思鄉懷舊之緒。雖僅寥寥十余字,用筆酣暢剛勁,情韻生動傳神,一氣揮灑呵成。堪稱破山和尚傳世不可多得的墨寶。歲月悠悠滄桑變,破山的這幅墨跡轉瞬歷經240余年之久了,而今已成為古剎鎮寺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