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們眼中理想的標準,搬到畫面上去,是民間藝人絕頂聰明之處,這樣才會投眾人所好,討得好口彩,讓年畫賣上好價。再一個原因,可能是考慮到室內張貼效果,過去高密農村房屋蓋得都很低矮,前后窗開得很小,窗戶是用一條條木欞橫豎相嵌而成,天冷的時候,還要在上面糊上一層或兩層的白紙,室內光線相對來說比較暗淡,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便年畫的色彩再火爆,也難形成鮮明對照,所以民間藝人根據實際情況,在人物最主要部位大膽施以潔白的色塊,使之顯得突出、明亮,有鮮活感,這是任何民間年畫中所見不到的。此道工序,備受當地撲灰年畫藝人看重,繪制時必強調,一要“細心”,二要“巧畫”,容不得半點馬虎。一塊潔白的臉型,變化多端,放在老人的臉上,透著慈祥,放在姑娘媳婦的臉上,透著嫵媚,放在兒童的臉上,透著天真和爛漫,難怪藝人們將具視為看家的本領,勤磨苦練,關愛有加。就連當地專事雕刻半印半畫線版的工匠,也非常尊重他們的意愿,專門刻制一些無人物面部輪廓的線版,供他們使用,如圖二,半印半畫,發財還家線版(現藏高密市博物館)。該版長49.3厘米,寬48.6厘米,圖紋中亭閣護欄、搖錢樹、馬匹、小推車等,布置的滿滿當當,穿插其間的幾個人物所占體積較小,在如此小的空間,刻版工匠也沒忘記為撲灰年畫藝人留出展示才華的一席之地,其良苦用心可見一斑。把畫中人物的一張臉兒,推崇到這么個程度,在全國,恐怕打著燈籠也難找到第二家,這或許就是高密年畫魅力之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