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如其人”,李邕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人格的寫照。他的書法初學右軍,又參以北碑及唐初諸家楷書及行書筆意,變法圖新,形成了他自己鮮明的風格特征。《宣和書譜》云:
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即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云:“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稱:王羲之以書掩其文,李淳風以術映其學。文章書翰俱重于時,惟邕得之。當時奉金帛而求邕書,前后所受鉅萬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于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這可以說反映了李邕書法的創新風格和在當時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李邕的書法主要以碑版為多,高似孫《緯略》記載他所書碑版達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書碑版幾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還有說他親自鐫刻的說法(見何良俊《四友齋書論》)。杜甫有詩云:“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杜甫與李邕是同時代人,其詩決非過譽。
李邕有自撰自書碑八百通,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數種碑帖,影響最大的要數《李思訓碑》和《麓山寺碑》。《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陜西蒲城縣。此碑用筆瘦勁,方圓兼備,字體略呈斜勢,而不失莊嚴,奇險中更見其穩健。這種豪爽雄健之氣是東晉二王以來的行書所沒有表現出來的。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額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長沙岳麓書院。今有宋拓本傳世,此碑是最能體現李邕成熟的行書風格的代表作。古人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縉云三帖》中語)的說法,這是唐代書法家中惟一一位讓后人將其與書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所謂“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這一類行書的風格特征。如果說《李思訓碑》于豪爽雄健之氣中尚透出一股風流瀟灑之氣;那么,《麓山寺碑》則可說是雄放蒼老,穩健奇崛。這種風格的形成,得之于他對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理解,更在于他有大膽創新的精神。他將二王一派行書的靈秀與北碑的方正莊嚴巧妙地糅合起來,吸收南帖的靈活多變,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卻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廣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時,或者是不自覺地將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筆墨之中。董其昌以“北海如象”來比喻李邕書法的力度,亦可謂形象傳神。
李邕的行書對后世行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元的幾位大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趙孟等無不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