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上期文章中,我們了解了柱礎壺的起源和發展歷史,詳見《器韻:細說柱礎壺(一)》在本期文章中,我們繼續一起學習,看看柱礎壺的樣式有哪些?
三、柱礎樣式
宋朝柱礎的式樣變化更多,雕刻也更加纖細,但仍以蓮花瓣覆盆式為主要的通行式樣。由于一般建筑曾經傾向于復雜和多變而華麗,這種風氣隨即受官方注意和反對,故宋代即有非宮室寺觀,毋得凋鏤柱礎的規例,所以柱礎凋刻發展則開始著重在宮室及寺廟方面。
至于元代,因其民族性格,所以柱礎喜用簡潔的素覆盆,不加凋飾。
明清時則在元的基礎上,以簡化、單純的形式稍作凋飾,但圖桉則崇尚簡樸。于柱礎的形狀上,圓柱形、圓鼓形及上寬下窄、肩部凸出的變體圓鼓形,均為清代早期的流行風格。
圓柱形通常表面平素不施紋飾,圓鼓形及變體圓鼓形則造型古拙,凋飾典雅。此外,官式建筑多采用薄如鏡面的石礎,稱為古鏡式。
一般民間,尤其是南方則顯著不同,一方面就地理環境而言,因多雨潮溼,故常采用較高的鼓狀柱礎;另一方面,在人文背景上較崇尚華麗凋飾,所以柱礎的變化較多。且地處偏遠,政令鞭長莫及,故發展較為自由。
而臺灣因為居南方廟宇建筑乃屬于閩、粵的南方系統,加上融入的道教思想、民間信仰及反應風土民情與時代背景的各種裝飾題材,并在民族個性的影響下,有具象的寫實紋飾、有抽象的圖桉裝飾。這些裝飾題材的背后,都蘊涵著豐富的象征意義。
綜觀上述柱礎的發展,自殷墟出土的簡單柱礎,經歷了外來佛教藝術的影響,而發展到清代的古鏡式柱礎,可謂柱礎的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由簡樸而華麗。
早期的形式以圓柱形及圓鼓形為主,表面施以簡單的花紋或線條等淺浮凋的裝飾,顯得樸素澹雅。中期的柱礎,其形式則有變化,外形較早期的為高;道光之后,圓鼓形的柱礎已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下手部已有明顯的內縮形式,整個造形顯得細高秀挺。晚期的柱礎,形式變化豐富,有扁圓形、蓮瓣形、方形等。
光緒之后,蓮瓣形柱礎已成主流,而且此時外形已可明顯的區分為頂、肚、腰、腳等四部分。在上段的礎肚,常施以圖紋凋飾,紋飾的變化也較以往豐富,題材更加多樣化,有花鳥、動物、吉祥圖桉及反映風土民情的內容等,凋飾華麗,凋工精巧,但有流于繁瑣之感。
另外,柱礎形式的發展還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單層式柱礎,有鼓式、覆盆式、鋪地蓮花式、獸式等。另一類是多層式柱礎,是由二種以上不同形式的單層式柱礎重疊而成。
清道光楊彭年柱礎壺長16cm;高9cm容量:200cc,銘文:『柱礎,曼生清玩』把款:『彭年』底款:『逸閑』
此壺為曼生式樣之柱礎壺。壺上線條自由穿梭,爽凈自然,勁道十足。此壺取建筑元素入壺,其創意來源于江南建筑構建之柱礎,是曼生壺式創新之一大特色。所鐫銘文,應為陳曼生自己寶用之器。此壺泥色純正,肌理表現豐富,工精藝高,不可多得。
清中期柱礎壺蔡錫恭款高:7.6cm寬:15.6cm
柱礎壺式,嵌蓋與壺口平齊,壺身自上而下外撇,腰部圓折往內收,底呈假圈足,鈐有『少峰』方印。三彎流向上舒蜒,環把曲弧,鈕作拱橋。紫泥胎土,質地細潤,器形飽滿韻致,氣度不凡。
清柱礎壺韻石制赧翁銘高:8厘米 口徑:5.8厘米 此壺上海畫家唐云收藏
此壺材質為紫泥調砂,呈赭褐色,壺體似圓石鼓凳,上小下大,腰間微斂,短流,嵌蓋,環形把,造型穩健。把梢印『韻石』,底印『曼陀華館』。壺銘:『久晴何日雨,問我我不語。請君一杯茶,柱礎看君家』。
這銘文的內容顯然是俏皮的生活之談。眾所周知, 礎潤而雨 是生活常識,下雨是自然規律,宜興的霉季,空氣中濕度增大,俗稱 還潮 。赧翁借用久晴不雨特殊的天氣背景,用注茶壺潤的方式來回答,把 柱礎 的題目用生活常識來詮釋妙解,真是匪夷所思,確實漫有意思。
清晚期紫砂柱礎壺
紫砂柱礎壺包漿渾厚,清秀而古樸有致;拱把飛流,沉穩而不失靈動,壺銘:『方山以樂友竹』六字。
友竹 是何許人?梅調鼎,字友竹,號赧翁。清代道光、咸豐年間人。工書法,在紫砂壺上刻書畫,自成一派。自言 用筆之妙,舍能圓能斷外,無他道 。
《沙孟海論書叢稿》云: 他的作品的價值,不但當時沒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沒有這樣高逸的作品 。
梅調鼎被清朝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贊為 三百年來所無 的書法家,被日本書壇譽為 清代王羲之 。當時的浙東曾出現 為求友竹字,愿出萬兩銀 的盛況。有《赧翁集錦》和《梅赧翁手書山谷梅花詩真跡》印行于世,另有《注韓室試存》。
方山以樂 的銘文,實則也化自曼生壺,《陽羨砂壺圖考》記載:一把粗砂方壺左鋟銘曰『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曼生銘』,右鋟款識曰『嘉慶丙子(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秋月楊彭年造』。
方山子 ,原名陳糙,字季常。蘇軾《方山子傳》稱:這位方山子是位少俠,后隱居,有文韜武略。人們不知其姓名,只能憑他戴一頂方聳而高的帽子,即古方山冠,而稱他為 方山子 。
盧仝,自號玉川子,唐代大詩人,寫出著名的飲茶七碗歌。其詩導源于騷而變其面目,奇崛險怪,不肯作一常語。《莊子 外篇 山木》: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
方山子,玉川子,都是大徹大悟、洞悉人生真諦的君子,能夠跨越時空而精神相通的君子之交,只需要一壺清醇的茶水啊。 方山以樂 ,寥寥四字,寄托著作者高尚的人格追求,提示我們要遠離讒佞之迷,遠離物欲之惑,平淡如水才是君子之交,才能真正體察人生的大樂。
清柱礎壺邵杏元制壺底印:『邵杏元制』長:18厘米
此壺取材白砂料,則不常見。壺形上收下展,底部又收進,如柱礎般穩重大方。壺流彎短,壺把彎曲有致,整器線條曲折優美,氣度瀟灑。壺身一邊刻『中流一壺不如一柱,蒸為甘露,元仲』,底有鈐方印『邵杏元制』。
近代柱礎壺范莊農家、靜安制高:7.8厘米口徑6.7cm寬:13.2厘米揚州文物商店藏
此壺素面,經久摩挲茶銹潤澤,水色甚佳。底鈐『范莊農家』篆文方印,蓋內有『靜安』篆書款小長方章。
靜安 姓范, 范莊農家 系清乾隆年間紫砂名手范章恩手人之齋號,以祖襲傳承為榮,以揚聲名。『范莊農家』是宜興西望墟藝人的閉章。該莊村民多姓范,既務農又制造紫砂器。 靜安 為咸豐至民初年間人(1860~1928年),時正值宜興紫砂興復時期,各商家興起,紫砂壺銷四方,但形制仍承襲上一時期的傳統格調。
此壺團山泥制作,胎泥呈米黃色(表面紅中泛黃),這是清末民初比較流行的壺質。柱礎款式原為韻石(王東石)所制,為商家看重,盛行于市面。此壺底為盤狀,壺腹上小下大,腹身直中帶弧線,近底部向外撇,底部內折收。肩平圓,嵌蓋,整器狀似古建筑房屋用來支撐柱之基石,穩重而大方,擷取為壺式甚雅。錐形嘴(短直流),耳把上一飛作,端拿時環扣,橋梁鈕,造型簡潔明快。
民國柱礎壺程壽珍款高:7.8cm;寬:16.8cm
壺作柱礎式,泥色溫潤,平蓋圓肩,壺身自上而下外撇,折腰下弧觸底足,直流管狀,曲把渾厚,鈕作拱狀。全器飽滿舒展,曲折圓弧相間,剛柔并濟。壺身銘刻:『道不自器,與之圓方。集詩品句,陽羨跂陶氏刻』,書法如行云流水,另一側鐫刻山水亭臺圖,意簡形骸,耐人尋味。底鈐『冰心道人』,蓋有『壽珍』兩字。
七十年代柱礎壺顧景舟制蓋款:『顧』『景』底款:『顧景舟』高:5cm長:16cm
柱礎壺顧景舟制壺身刻有:『漢之甘泉不能尚也,石生氏刻』
柱礎是古代建筑支撐梁柱的石墩,仿形之作,嘴,把胥出自然,為顧景舟早年作品。
柱礎壺汪寅仙制高:9cm寬:17cm
款識:『汪寅仙』壺身銘文:『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石泉刻』
清柱礎提梁壺王南林高:4.5厘米口徑:6.4厘米此壺現藏南京博物院
此壺取材團泥,栗色如古金鐵,砂質隱現。底為盤狀,中腰折收內斂,肩平圓,嵌蓋融于一體。直嘴,橋鈕,三叉提梁,整體氣勢古穆宏大。壺身鐫刻銘文曰:『珠光玉脫水氣晶。東溪溪隱刻于師竹雨』。底鈐陽文篆書『南林監制』方印。
清柱礎提梁壺端方高:10厘米口徑:4厘米
柱礎提梁壺,系曼生壺式之一,形制古樸大方,用本山綠泥與紫砂泥調配成團山泥制作,燒成后,器身色澤艷黃,為富貴標志。這類茗壺色澤,在清末曾風行一時。
陶齋 為端方的齋號。端方(1861~1911年)字午橋,他定制的壺俱為白泥,應該稱本山綠泥。壺底鈐:『宣統元年壬正月元日』陽文篆書長方印,蓋內鈐:『陶齋』陽文篆書小印款。當時承制紫砂壺的藝人有俞國良、黃玉麟等制壺名家,款式典雅,工藝精良。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