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圖文由 弘益茶道美學 微信公眾號授權說茶網(微信:ishuocha)轉載發布,其他媒體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以下為原文:
普洱如江湖,但卻不止一個江湖。
玩口感的有玩口感的格調,玩養生的有玩養生的規矩,還有玩高科技的、玩體感氣感的、玩情懷的
各有各的江湖,各有各的講究。
身在江湖,茶客自然形形色色。
缺少語境,你很難粗暴地把一個事物打上一個 對 或 錯 的標簽。
就像《老炮兒》,有人受不了滿篇粗口的瞎矯情,
有人卻在那些逝去的情懷里淚流滿面。
老茶頭,就是這么一個出身含混爭議不斷的糙爺們。
何為老茶頭?
業界普遍認為老茶頭是熟茶發酵過程中,不斷翻堆,因潮水量、發酵溫度、底料級別等綜合因素,果膠滲透而出將茶葉粘黏在一起形成的塊狀或團狀 茶疙瘩 。
但近年來,云南農大普洱茶學院副院長周紅杰先生以及《云南茶生活百科全書》都提出了 將老茶頭粘黏在一起的并不是果膠而是菌絲體蛋白:
在發酵過程中不同的溫度條件下,不同的微生物會發揮各自的作用,總有小部分茶葉會被菌絲體念連在一起
簡而言之,老茶頭是普洱茶在渥堆發酵時結成團塊不易解開的茶。
英雄不問出身
茶疙瘩,味最釅。
阮福在《普洱茶記》里的這句話,常常被老茶頭的擁躉誤用。
事實上,老茶頭05年前后才出現的,時任大益集團勐海茶廠副廠長、總拼配師李文華先生發現了這種疙瘩茶的獨特價值,將之命名為 老茶頭 并面市的。
在這之前,老茶頭不過是難以登上大雅之堂的邊角料。而今卻身價大增,價格遠遠超出同一熟茶堆子中所有級別茶的售價。也正因其 卑微的出身 ,是非不斷。
中國人向來喜歡說 英雄不問出身 ,若用此來攻擊老茶頭就淪為下乘了。
有些美,成于誤會,譬如紅茶、黃茶,卻不妨吹皺秋水一池;有些美,說不好是是朝花夕拾呢?
爭議
正常情況而言,老茶頭的出品量是極少的。價格高昂,造假手法自然也不斷翻新。
熟茶出堆之后,某些熟茶團塊是可以解散的,但商家趨利并不將之解散,茶頭率自然高了;另外也有在發堆過程中刻意控制溫濕度和翻堆時間,專門制作老茶頭的做法。也聽過一些駭人聽聞的說法,聲稱有商家利令智昏用有機粘結劑作假老茶頭,怎么煮泡都解不開,沒遇過,不予置評。
而另一方面則是老茶頭自身的衛生安全問題受到爭議,焦點基本上在微生物超標上。
大團塊確實有可能存在雜質,團塊內部厭氧發酵過長,微生物超標也是可能的。只是,熟茶,我們喝的便是 有益菌 的保健作用,而現在也沒有一份嚴謹科研報告表明老茶頭微生物超標。
老茶頭里的粘稠物質并不是果膠,基本已經沒有什么營養。 云南農大普洱茶學院副院長周紅杰先生
老茶頭的品質好壞實際上是與茶底品質、發酵技術、發酵環境等決定的,不能一蹴而就。 古樹普洱茶協會會長黃小元先生
老茶頭˙喝還是不喝
如果在你的江湖里,容忍不下 有可能 對健康沒有積極意義的茶,或者一杯下肚微生物問題卻還不停縈繞于心,那建議還是別碰了。
退一步,找你信得過的,或者衛生安全有標準的大廠茶吧。
于我而言,煮上一壺老茶頭可以說是再好不過的驅寒閑坐法子了。煮茶頭很隨意,唯一要注意的便是投茶量。茶水比例大致為1:100(一般500ML的鐵壺放5克茶),寧少勿多,少了可以慢慢加。水沸騰之后,揭開蓋子,文火慢熬。
三兩好友圍爐而坐,備具、布席、注水、投茶,看熱氣一點點彌漫,茶香漸漸氤氳,茶壺里咕嚕咕嚕茶水翻滾
熬到后面,輕輕一扇,滿屋的香,陳香、棗香濃郁膠著,溫暖而妥帖。
這種冒著熱氣的小確幸,多少人能拒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