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泡了很多茶樣,也找到了些自己喜歡喝的茶,其實入茶這點事,去茶店聽忽悠也好,去網絡看故事也好,都不靠譜,非得自己去嘗試,而且要多試幾泡,有的茶第一次喝覺得不錯,喝喝別的在試一泡覺得還是差了些意思。
所以喝上兩款后,總要試幾泡特沱或者7542什么的來平衡下口感,普洱茶種類太多,味道層次也很多,要尋找幾款自己喜歡的,的確不容易,就算你堅持入大廠也好,不聽故事也好,落下的學費始終試要交的。
這半年喝了30來款茶,什么各種坨啊,標桿啊,這山那寨的都有些,好喝的也有,不喜歡還是很多,茶無上品,適口為珍這句話還是靠譜的。
有些茶雖然貴,但確實自己也不喜歡喝它,有幾款山頭茶,喝了兩次就放著了,當然口感是不錯的,但覺得還是像坨之源這樣的喝起來走心,也順口。
當然也不是說,便宜的的茶葉都能喝,就比如說剛喝完的大益初心,下關無量山...之類的,比特坨,坨之源貴一倍,但喝起來的感覺真不如這幾個小坨茶,更別說那些學費茶了,比如以前買過的什么八駿名山,獨樹善品老店的大雪山古樹......那些個都難以入口,我記得那個學費大雪山是洗完茶聞了那茶味順手就扔了。
所以說喝茶最重要的還是親自品嘗,別在意價格低廉就鄙視價高就奉為上品,別操心臺地還是古樹,普洱水好深呢,好喝就是硬道理。
今年打算入手一些現喝就可以了,等喝到有感覺不錯的在入點慢慢陳化。坨之源是要弄些的,那卡也是要喝點的,準備在弄點勐庫的嘗嘗,看中大葉青餅,本味大成,在弄一款布朗也就夠喝了。
今年也不知到大廠會不會出些什么新茶,如果有至少弄點茶樣試試。
綜上所述:茶,以喝為本。別去分析什么走勢,別去操心古樹里摻了多少臺地,別去跟風千年古茶,茶王名山......都是浮云。
做個快樂的喝茶人,喝點老樹,品味一下那種悠長的茶香和稠厚的口感。泡壺甲坨,那入口的苦澀,不就是茶之本味嗎。
文/淡若清茶|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供交流參考。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