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晚9:20分,由江蘇衛視播出的大型茶文化紀錄片《茶界中國》引起了媒體及茶愛好者的廣泛關注。為了引導讀者更好的理解紀錄片,中國合作時報·茶周刊將特邀專家進行解讀,也歡迎各位讀者留言,分享自己的觀影感受。
邵長泉解讀《茶界中國》:一部立體、詩意、人文的紀錄片
邵長泉:
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長
《問道中國茶》雜志主編
武夷巖茶專著《巖韻》作者
近日里,《茶界中國》陸續播出,滿屏活色生香……
把茶拍的很立體
茶的紀錄片已拍了很多,如《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已成經典,要有所突破難之又難,就像李白到了黃鶴樓,覺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因此《技藝的堅守》做了很多新的嘗試,如在排篇布局上,打亂了慣常的時間軸線索,而以不同產茶區的空間對比展開敘述,無不體現了編導的良苦用心。
再比如巖茶制作部分,把格式化的流程打碎,但又維持了內在邏輯的一貫性,除了精準的視覺語言,巧妙運用人物對話、解說、畫外音、專家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把巖茶的采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工藝流程完整貫穿起來,讓每個工序的方法、目的、標準、內在轉化都得到系統的表達,讓人看到一杯立體的巖茶。
把茶拍的很詩意
專家解讀《茶界中國》邵長泉:一部立體、詩意、人文的紀錄片
《茶界中國》的鏡頭語言具有極強感染力,畫面十分精美,畫質十分細膩,同時富有節奏感,以慢鏡頭、大特寫顯示茶的細節,以快鏡頭、大場景表達茶的變化,在濃縮的時間和空間里讓茶意濫觴,流光溢彩,通過畫面直接刺激人的鼻息和味蕾。比如拍茶的條索,給足了時間,用特寫把巖茶“乞丐的外表”拍出美感,用慢鏡頭把茶湯入杯的短暫過程拉長,讓茶湯在翻滾和沉浮中變得誘人,活色生香。而在拍攝采摘茶葉時,為了表達要用大量人力,需要很長時間的跨度,以及充分體現天氣、生態等各個因素對茶葉的微妙作用,則用了大量的Time-lapse(延時攝影),云卷云舒,人聚人散,化枯燥為詩意。
美味的菜肴。
人們常說功夫在詩外,《技藝的堅守》中用到了大量茶外的鏡頭,比如制茶師切菜、炒菜,餐桌上的劃拳、采茶路上恣意的聊天、運輸青葉車輛飛轉的輪轂,讓制茶的乏味變得充滿趣味,從制茶日子里的茶余飯后中窺探一杯茶的人情味,從而讓茶的“冷面草”、“苦口師”的形象變得具有暖心的溫度。
從制茶師范輝父子兩代人的傳承情節中我們看到了編導的講故事能力。紀錄片一定要有人,有人才有故事,有故事才有靈魂。但紀錄片又不能拍成故事片,因此,頗難拿捏。《技藝的堅守》中制茶師范輝父親雖然出鏡少、語言少,但通過兒子對父親三言兩語的描述、父親雖坐輪椅卻依然帶徒弟、兒子做好毛茶請父親品定等幾個片段,點出了“傳承”和“堅守”的主題。
把茶拍的很人文
紀錄片的迷人之處在于紀實的手法,而紀實的高明在于取舍。取景框的尺寸是有限的,播出的時長是有限的,如何讓有限的資源盡量用于呈現具有感染力和張力的畫面是紀錄片的拍攝技巧。而這個往往需要在事物的正反兩面做出取舍,偶爾還要“制造一些矛盾”。
范輝與父親的師生之情。
在《技藝的堅守》中,制茶師搖青時渾汗如雨的鏡頭,制茶艱辛的效果得到了完美的表達,可是這樣的制茶流程是否符合食品生產規范?還有曬青時,工人都在曬茶布上踩踏、萎凋后茶青被用布包抬進車間的場景看上去都很有現場感,也讓人容易產生食品衛生的顧慮,但這卻是真實的寫照。這些看上去似乎“有爭議”的鏡頭可以取,也可以不取;取了,更真實,更富有人文性,但與茶的養生健康屬性似乎有點違和;不取,茶顯得更標準、規范,但茶也因此變得冷硬、荒寒,缺少生活氣息。這種取舍從深層次反應了中國茶文化性和科技性之間的矛盾,個性化和標準化之間的矛盾。
畢竟,紀錄片并不是廣告片,不能只呈現最光鮮、最好的一面,而是把最真實的,甚至帶著點爭議的觀點留給觀眾自己去取舍,這也正是紀錄片的看點所在。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