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哪一本茶書能在東西方文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引發經久不息地討論,那么非岡倉天心的《茶之書》不可。該書即是茶道的入門手冊,更是亞洲文化答辯書,用優美的文筆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入勝,藉由介紹茶道的建筑、藝術鑒賞、花藝以及茶人風范,具體演繹東方之美。用他天才般筆觸,寫出了茶道的美感境界。微茶師就本書摘錄了其中的10句,供你參考。
1、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2、不欲人知之善,卻不經意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悅。隱而未顯的美感,非經發覺無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現,卻能透露出一切。
3、茶室以其茅草屋頂,訴說短暫易逝;以其纖細支柱,透漏脆弱本性;以竹撐暗示輕微;以平凡的選材,言明無所滯礙。因為將美感投于如此單純簡樸的環境上,那妙不可言的靈光始能現身于現實之中,而所謂的永恒,唯有在這種精神世界中,才有可能追求。
4、只不過,對其人其物油然而生的歷史情懷,還是常常凌駕于美學上純粹的審視明辨。我們在分類上做得太多,卻在觀賞上做的太少。為了所謂的科學展示方法,而犧牲掉藝術的美感,是存在于許多美術館的致命傷。
5、對人類而言,沒有任何事物比饑渴更真實,比欲望更神圣。一座又一座,各種神殿在世人眼前崩落,唯有一座能夠永遠屹立不搖,讓人在其中燒香祭拜那至高無上的偶像——也就是人類自身。這唯一的真神是何其偉大,而金錢乃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的先知!我們糟蹋自然,以向它獻祭;我們自吹自擂征服了物質,卻無視其實是自己被物質征服的事實。文化與優越啊,多少罪名還未以汝之名行之
6、對晚近的中國人來說,喝茶不過是喝個味道,與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無關聯,國家長久以來的苦難,已經奪走了他們探索生命的熱情。
7、一個人若能掌握生命藝術的精髓,便可乘稱作道家的真人,對這樣的人來說,出生乃是進入了一場大夢,而踏入此夢則是為了能在離世之時,見識到夢醒的真實。他磨練自己的心智,好隱入悠悠大眾之中。
8、“不全之所”這個說法,指出我們裝置架構的又一個面向。同樣是受禪道兩家典范影響所致,日本的藝術作品中欠缺平衡對稱,此項特征經常為西方評論家所著墨。以二元論理念為根本的儒家,以及崇拜“三元”的北方佛教,絕對不會認為表現出平衡對稱。生命與藝術的蓬勃生氣,源自于它們具有成長的可能性。茶室,將這種可能性保留給每一位客人,讓他們的想象力為自己填補出完整的美感效果。
9、宗教中的“未來”,反而在我們身后;而藝術里的“現在”,則是“時時刻刻”。在茶道大師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賞藝術,唯有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
10、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偉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他的時刻,盡是高雅動人。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