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人們常說:“日常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古今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可見,茶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在當今社會,飲茶養生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潮流,甚至還出現了“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的飲茶風潮。
談到茶,話就多了,這得從茶的發現說起。“自從陸羽生人間,人們相學事春茶。”其實早在茶對陸羽寫出《茶經》之前,就有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故事流傳。
而談到《茶經》就一定要將它的內容也進行一下詳細的展示。《茶經》的問世,對把茶文化提升為獨立的學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者陸羽因為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的卓越貢獻,被譽為“茶圣”、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而在《茶經》中的第一章中就說明了茶的起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bīng]櫚[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lì]壤,下者生黃土。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xiá]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chuò],與醍[tí]醐[hú]、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
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 ,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qí]苨[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桿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摘到芽葉。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 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槚",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后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后三年即可采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卷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適時,制造的不精細,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參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參出產在上黨 ,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參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對于人參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在了解了《茶經》的第一部分內容后,可以對當下生活的方式得以回看。在紛繁喧囂的世事中,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地點,靜下心來品品茶。讓我們把心變成一壺茶,包容百味,吐故納新。
茶蘊靈性。名山出名茶。茶或襲了山的靈氣,或沾了水的清純,都使茶脫卻塵俗,盡展純潔淡泊之態。試想,喝了蘊含天地精華之茶,能不讓我們世俗的心中增添幾許超然的靈氣么?
茶中有品位。古時士人相聚,迎賓待客,必以烹茶,舉行茶宴、茶會,品茗清談,吟詩聯句,詩詞書畫,佳作迭出。
茶中有閑韻。文人要求有清、幽、寒、靜、雅、淡之品茗環境,詩僧皎然品茶伴以花香琴韻:“晦夜不生月,琴軒猶為開。墻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茗愛傳茶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
茶中有禪意。品嘗生活滋味,哪能一味淺嘗輒止?茶中有禪意,意就在于那種天地大道般高遠而空靈的意境。茶的升降浮沉,恰如世事;茶的由濃而淡,恰似人情;茶的滋味各異,猶如旅程。
相逢是份緣,心是一壺茶,皆需要我們的細心呵護。手握精致茶杯,輕抿一口,醇和馥郁,讓心在茶香里成長到足夠面對人世間的風風雨雨。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