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宋代社會生活》選讀
現在,茶葉質量的檢驗鑒定方法,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對成品茶葉外觀、色澤等方面的鑒別,二是沖泡后通過對茶葉與茶水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品嘗來鑒別。
這兩部分檢驗方法,都是從唐代就開始出現,經過宋代的發展而細致完善。唯一的區別是,唐宋的成品茶是研搗壓制后焙烤而成的茶餅,而現在絕大多數的茶葉是經揉制后直接炒制而成的散條形葉茶或珠茶。
唐人對成品茶的鑒別,首先看形狀。品質好的茶葉,茶餅表面呈現有一定規律起伏的褶皺狀;品質不好的茶葉,其茶餅表面的紋路很生硬,很不規則,等等,應當說這種對茶葉的鑒別標準是很粗糙的;其次看色澤,而關于色澤的標準似乎在當時極不統一,并沒有比較公認的標準,而全憑一種靠經驗得來的感覺:“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
據陸羽說當時這種對茶葉外觀的鑒別是有口訣的:“茶之否臧,存于口訣”,但他當時既未記載,其他文獻中也未見其傳,我們今日更不可得而知。
與唐朝大而化之的鑒別不同,宋人對茶餅外觀的鑒別,已能從外表審察其膏質肉理,“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視人氣色也,隱然察之于內,以肉理潤者為上”。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給這種“難以概論”的茶餅外觀的鑒別作了精煉的表述:“要之,色瑩徹而不駁,質縝繹而不浮,舉之則凝然,碾之則鏗然。”
關于茶的香味,宋初沿襲唐風,茶湯中放姜、鹽等調味品,而且早期的茶餅中也還和有龍腦麝香之類的香料,但到北宋中后期,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開始重視茶葉本身的自然香氣,認為好的茶葉,其茶湯自身的香味自然“和美俱足,入盞則馨香四達”,不好的茶葉茶氣中就會夾雜有其他物品的氣味,甚至會“氣酸烈而惡”。
到了宋代,斗茶之風繼盛,且成為鑒別茶葉的重要手段與標準。直到明初取消餅茶入貢,這一鑒別餅茶末茶的方法與標準才為人們棄置不用,成為中國古代茶藝史中一個孤單的個例。
關于《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物質是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礎,但物質之于精神的意義又不僅局限于此。某些特定的物質,在適當的社會歷史機緣下,自身也進入了精神文化的領域,成為兼具物質與精神雙重特性的文化現象。茶便是這樣的一種物質。
茶在為人類提供物質消費與享受的同時,又在人類精神文化領域觸發了一系列的活動,在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與人類社會歷史的諸多方面發生了密切的關聯,它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俗、藝術之間的關系至為密切,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此書通過梳理、考究宋代茶藝、茶與宋代政治生活、茶與宋代社會生活、茶與宋代文化,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比較不同時代茶文化現象,仔細分辨宋代不同地區的多種飲茶方式與主導茶藝形式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以此說明宋代的茶文化,闡明了宋代末,茶藝在中國茶文化史中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盡可能為讀者勾勒出最接近茶與宋代社會生活的歷史真實概貌。
關于作者
沈冬梅:歷史學博士,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