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生長于云南的崇山峻嶺之中,其生長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普洱茶性味微苦、甘涼,入心、肺、胃經,具有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膽固醇等諸多功效。
清代中醫學家趙學敏曾在其所著《本草綱目拾遣》中這樣評論普洱茶:“普洱茶性溫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在《本草再新》中也有“治肝膽之浮熱,瀉肺胃之虛火,生津止渴。”的記述。《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善吐風痰,消肉食,凡暑穢痧氣腹痛、干霍亂、痢疾等證初起,飲之輒愈。”
在藏族流傳的諺語中“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漢語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即是對普洱茶功效的熱情贊頌。藏民日常主食多以牛羊肉和酥油為主,而普洱茶強大的助消化、解油膩作用正好受用。
新采摘制成的普洱生茶苦澀味較重,滲瀉力量較強,助消化作用明顯,不宜空腹飲用;上等熟茶味道醇厚溫和,力量溫和綿長,數泡之后溫淡之味明顯,更適合脾胃虛弱的人群飲用。
雖然普洱茶有著助消化、解油膩的作用,但中醫理論歷來也強調陰陽平衡,強調用藥要“無過”、避免“不及”和勿犯“虛虛”之弊。用藥如此,飲茶同樣適用。故而,根據自身狀況,因人而異地適飲普洱茶,才是契合中醫辯證之道的理性選擇。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