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毛片,亚洲黄色网址

茶書《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

2020-03-28 zsdown520  1820  收藏  管理
普洱茶

書中內容摘要

西雙版納是祖國南疆的一塊綠寶石,古時稱為勐泐(傣語意為:“傣泐人居住的地方”),元代始稱車里(蒙古語意為:“神秘的遠方”),明代1570年稱西雙版納(在傣語里意為12個行政單位)。

西雙版納是個以傣族為主體,包括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佤、回、壯、苗、景頗13個世居民族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75%以上。

西雙版納是云南的古茶區,原住民族至少在1400多年前已開始人工種茶。據2004年普查,全州擁有100年以上古茶園13萬畝,其中明、清兩朝以前的古茶園有5萬多畝。各民族植茶歷史悠久,南糯山、布朗山、勐宋、易武等地還保留著8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早在明代,茶業已是西雙版納的主要產業之一。

到明末清初西雙版納,瀾滄江東岸、西岸的15座大茶山已經形成,茶園超過10萬畝(瀾滄江將西雙版納一分為二,江東岸的六個倚邦、攸樂、莽枝、革登、蠻磚、易武;江西岸九個南糯、勐宋、帕沙、賀開、布朗山、巴達、曼糯、小勐宋、景邁(現今屬瀾滄縣惠民鄉)。無量山、哀牢山、橫斷山是世界茶樹原生地的中心地帶)。改土歸流普洱府置建后,15個大茶山進入鼎盛,至今天還留存古茶園5萬畝。

西雙版納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個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西雙版納離內地較遠,與緬甸、老撾接壤,唐代屬云南地方政權南詔國銀生節度管轄。

追根尋源找普洱茶

唐代南詔、宋代大理國時期普洱名步日

元代普洱名普日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普日改名普耳

普洱茶,一詞出現于明萬歷末年(1620年)

普洱茶歷史上有兩個重要階段:

一是車里宣慰司階段(標品緊團茶)

二是改土歸流后普洱府階段(標品七子餅茶)

這兩個階段不能分割

古茶園在車里宣宣慰司轄地上

普洱茶二百年前已名重天下,云南省茶科所有資料表明,直到1950年西雙版納還有10萬畝明、清時期的古茶園。

六大茶山有幾十個老茶號加工過這10萬畝古茶園的原料。明代西雙版納應該實施過大規模長時期種茶的計劃。所有古茶園包括五百年以上的古茶園竟如今人種的一般,沒有哪一塊連到境外去。六百年前邊境六個宣慰司只有車里宣慰司在大力發展茶葉。

明朝從建立自滅亡的二百多年間北疆戰事不斷,為了對付蒙古的侵擾,每年都要用大量的茶來易馬備戰,明朝廷對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用大量的茶去換云南要用的馬。云南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全境歸順明朝。明代茶法又規定,私人不能用茶去與西蕃人換馬,寧遠府(今四川攀枝花、米易、會理、鹽源、木里一帶)的馬只可能是朝廷派人帶茶去換。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真實可信

“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府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檀萃《滇海虞衡志》清嘉慶四年(1799年)

西蕃其實并不全是西藏,還包括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即今四川省涼山州全境,西蕃還有一部分屬于吐蕃,吐蕃不產茶,吐蕃的西蕃人自然也就和南詔國的西蕃人一道喝銀生節度諸山產的茶。

唐代,普洱這個地名尚未出現,何來的普茶?檀萃在寫“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這段話時已在文章中闡明,他說的普茶是指的普洱府轄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慢撒六大茶山地域上產的茶。并不知唐代六大茶山產的茶的茶名,只能用清代的茶名來敘述,實際指西蕃之用六大茶山的茶已自唐時。

明代,對西蕃人用西雙版納的茶已經有了很清晰的記載,“普洱茶”一詞出現時,正是車里宣慰司管轄普洱時,車里宣慰司管轄12個版納,茶都在普洱交易,六大茶山已開始有人進入收茶了,普洱那個地方已在加工緊團茶。明朝廷對云南茶開始收稅征銀。

到清代,記載西蕃人、西藏人用云南茶的事已非常多了。

史書為何記載普洱不產茶

為了證實普洱也產茶,普洱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主產區,經過10多年的尋找,在哀牢山、無量山上找到了大量千年以上的野生大樹茶(但一直沒有找到有2千畝以上連片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不包括景邁茶山,景邁茶山是二百多年前車里宣慰司送給孟連土司的公主陪嫁)

普洱、思茅也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古代,要在一定區域內建成一個大茶區、大茶山(茶園在萬畝以上)做成一個大的茶產業,應該具務幾個基本條件:一、土壤、氣候必須適宜種茶;二、住民必須懂得種茶的方法和技術;三、要有長期安寧穩定的社會環境;四、要有發展大茶業的決策者、執行者、管理者。第一、二兩個條件普洱、思茅完全具備,而第三、四兩個條件實在欠缺。一千多年來,哀牢山、無量山地區,普洱、思茅一帶沒有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屬地劃來劃去,戰事頻繁,沒有一個強勢民族長久統治這一地區,部落割據嚴重,沒有一個可以控制協調這一地區的政權組織、社會組織。況且茶樹是生長期較慢的植物,種下去要3年才能采摘,五百年前普洱、思茅當地人口不及現在的十分之一,生產工具又十分落后,幾十年一百年是完不成發展萬畝茶園的。

萬畝茶園發展不起來,但普洱卻是一個做商品交易的好地方,普洱周圍有許多鹽井,鹽茶交易是傳統貿易,大宗貿易。車里在普洱設交易市場最為合適。

1620年已有人在做緊團茶,“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明代瀾滄江西岸的勐海山區種茶的哈尼人、拉祜人家中極少有鐵鍋、銅鍋,他們煮飯多用土罐或竹筒,,那“蒸”而團之的普洱茶最早應是瀾滄江東岸的普洱、思茅、六大茶山一帶的人在做。

所以普洱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還是“蒸”而團之普洱茶之發祥地。

七子餅茶的起源

餅圓如月,每餅重7兩(老稱),七餅一筒,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云南七子餅茶。

如何得名?有圓圓滿滿多子多福之意,口送吉祥,有親和感,有人情味,使人心暖情悅。

普洱府的成立是七子餅出世的前因。尹繼善任云貴總督,將云南茶葉納入國家法律管理。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中央朝廷正式批準頒布了云南茶法,茶法規定買賣云南茶葉需持“茶引”,每年發“茶引”三千,每引購茶一百斤。茶法還特別規定交易之茶需為圓餅狀,每個圓餅重七兩,七個圓餅為一筒,每筒49兩,每筒征稅銀1分,每張“茶引”可買三十二筒(合老稱約一百斤),上稅銀三錢二分,永為定制,也是為了計稅方便,為了符合每張“茶引”核定的數量100斤,也為了云南輸出的茶有一個統一的規格形狀,這茶法催生了七子餅茶。“雙七”就是云南茶的身份。

七子餅茶也可叫七子圓茶,它融合了中原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它有龍團鳳餅的遺韻,有蒸而團之的技術,是典型的漢文化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結合體。七子餅茶是清代達到國家標準的國標茶。

說明:餅形茶清康熙年間云南石屏的漢人已會做,但那不能算為七子餅茶。在清代,必須要符合標準才能稱為七子餅茶,餅形茶不等于七子餅。

民國時期普洱茶生產交易中心的轉移

1911年清朝結束,新的經年開始,民國2年,云南省督府設普思沿邊行政總局于車里(景洪)轄今西雙版納州全境,柯樹勛任總局長,柯公任職十六年直到1926年去世,之后不久普思沿行政總局撤銷。1927年西雙版納瀾滄江以西6個版納劃分為車里、佛海、南嶠三個縣,縣的成立也就是改土歸流的結束,從此以后西雙版納的政權與內地完全一致,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快,漢人也可以自由的進入車佛南地區。

車佛南山門全開其吸引力很快就彰顯出來,1928年,云南的四大商幫石屏幫、玉溪幫、騰沖幫、鶴慶幫全都聚集佛海,這種經濟成分的組成其優勢與竟爭力已勝于易武,1937年佛海私人茶莊已達20家與易武不分高下,成為瀾滄江西岸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1938年云南的地方財團陸氏集團辦的思普企業局南糯山試驗茶廠是當時云南省政府開發佛海茶葉的大手筆,1939年南京政府財政部控制的中茶公司辦的佛海茶廠則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官僚資本集團孔宋財團在西雙版納的強勢亮相。1939年至1942年佛海是云南省最大的茶葉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易武失去了百年老大的地位,而此時的普洱、思茅已無法與佛海竟爭了。

1939年4月范和鈞奉財政部經濟委員會之命來佛海建廠,為了壟斷經營,范通過繆云臺(繆嘉銘)、鄭鶴春向孔祥熙建議,茶葉出口要由政府專營,1939年6月孔祥熙以財政部的名義下文,禁止私人運茶出境,茶葉外銷權歸中國茶葉公司。范和鈞不露聲色,一紙電文將六大茶山的幾十個茶號控制住。

易武、普洱、思茅的衰,普洱茶生產、交易、出口中心轉向勐海,洋人也在其中撥了杠。

佛海茶廠

1939年4月7日,范和鈞先生和張石城先生二人對緬甸、印度的茶葉生產銷售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為籌建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佛海實驗茶廠作準備??疾旖Y束從打洛進入佛海,開始作一切準備,這一年范和鈞34歲,張石城24歲。

范和鈞畢業于巴黎大學,張石誠畢業于清華大學,他們兩人的學歷時至今日云南省還沒有那位茶廠廠長能與之相比,佛海茶廠從1939年底開工建廠,1940年9月正式批準成立。

孔祥熙的命令下達后,私人茶莊做久貿的事已是不可能的了。在佛海茶廠的牽頭下,在李拂一的斡旋(斡wo旋:在當代國際交往中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方法之一)下,1940年10月佛海成立了藏銷緊茶聯合運銷處,佛海的10幾個私人茶莊都加入了聯合運銷處。連江對面的易武、思茅的私人茶莊也因茶運不出境也紛紛來找范和鈞,要將茶交給佛海茶廠代賣。易武的同慶號、同昌號、乾利貞、李聯號、思茅的鼎春利茶號這些在東南亞風光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大茶號都歸歸順順地來找范和鈞聯營。

思普企業局南糯山茶葉實驗場的白孟愚提出兩家合作生產銷售紅茶,建議商標用“云紅”大面用“云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佛海實驗茶廠、思普區茶葉實驗場”合制字樣,最后中央派、地方派的明爭暗斗告一段落,各辦各的廠,各賣各的茶,只可惜“云紅”商標誰也沒用。

1940年2月佛海茶廠正在建廠房,范和鈞邊建廠房邊收購各私人茶莊的緊茶、七子餅茶。范和鈞還與可以興、桓春、同昌號、鼎春利、廣利、華康、新民等10多個茶莊訂過長期供銷合同,1940年9月佛海茶廠才被正式批準成立,到1941年1月25日止、佛海茶廠已發出緊茶7118馱。

佛海茶廠誕生在戰亂年月,沒有得到天時之利,又趕上新舊社會交替的時期,它僅存在了13年,它將主根和基石留給了它的繼承者——勐海茶廠。

佛海茶廠1950年以前沒用過中茶版商標

針對老茶。我們來了解。詹英佩老師在深圳時一位友人拿出他花3萬多元錢買的一餅1939年佛海茶廠產的紅色中茶牌商標(俗稱紅中牌)紙包的七餅,那位友人還一再說那是范和鈞年代的茶。深圳這位茶友完全不知識,從范和鈞先生到云南的那天起至佛海茶廠1948年完全停產為止,佛海茶廠每月的信件、電文、產、購、銷各種憑證報表資料還完整地保存在云南省檔案館,中茶牌商標佛海茶廠當時根沒用過。范和鈞先生1942年11月7日離開佛海茶廠,之后佛海茶廠沒有加工過七子餅茶(范和鈞當廠長時佛海茶廠也沒有加工過七子餅茶,七子餅茶是從各私人茶莊收購來又賣出去的。所以大家手中的老茶,一查便知。

云南人何時開始做發酵茶

個人對這章節的內容頗感興趣,莫道茶事在2015年有幸結識了猿抱子古樹普洱,也是機緣巧合,就是那樣不經意間,我們發現了這個專為普洱茶發燒級茶友服務的茶品牌,2016年猿抱子上市一款我們期待已久的——1939舊制圓茶(2008年古樹春茶原料,2010年進行裝籃發酵,2016年成品,歷時八年匠人之心。熟茶工藝,口感醇滑,湯底稠亮且紅潤,淡淡的藥香與陳香相結合,自然揮發出來)了解普洱的朋友都會說,熟普渥堆工藝創制于1973年(也有人會說1975年),那1939年熟茶的工藝從何而來呢?我們就在此書中找到真正完整的答案。

說到熟普茶創制于何時,有人會說1973年,有人會說1975年,首創人的名字人們會說出一大串,吳啟英、鄒炳良、曹振興、蔡玉得、候三、刀占剛,這些同志是20世紀70年代第一批到廣東學習人工發酵茶的老專家和老技工。

1973年以前云南人是否做過發酵茶?我們來讀兩篇范和鈞先生和李拂一先生留下的文章,范和鈞的文章題目為《創辦佛海茶廠的回憶》

在這段文字中范和鈞先生已提寫到緊茶發酵的事,對發酵天數、發酵溫度都作了詳細介紹,只不過那發酵過程是在布袋內進行。

1941年佛海茶廠的廠房布局中有發酵室一間,面積18平方米,紅磚墻,洋瓦頂。我們再來看李拂一先生1939年寫的文章《佛海茶業概況》

范和鈞先生和李拂一先生說佛海緊茶時都說到發酵,除了范和鈞、李拂一的說法外,還有緊茶發汗說,估計“發汗”是民間的說法。

佛海茶廠的修復者、勐海茶廠的豎牌人:唐慶陽

唐慶陽先生江蘇南京人,1916年生,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

1951年的佛海茶廠,完全停產已近3年,35歲的唐慶陽要用雙肩去頂住這快要潰塌的茶廠。

1951年11月14日是佛海茶廠新生的日子,1953年因佛??h改稱勐??h,佛海茶廠也隨之改名勐海茶廠。

他是云南現代化制茶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他是佛海茶廠的修復者,是勐海茶三的豎牌人。

古六大茶山

下面我們來詳細閱讀明、清來遠近聞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以及瀾滄江西岸古茶山興衰的歷史和發展前景。瀾滄江東岸的六大茶山,我們到下期再繼續為大家分享,詹英佩《古六大茶山》的詳細內容。

南糯古茶山

20世紀50年代周鵬舉先生和植物學家蔡希陶在南糯山石頭寨發現了一棵樹齡達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樹,茶王樹樹圍2.4米。

南糯山位于勐海縣格朗和鄉東面,隔流沙河與勐宋茶山對望,從景洪到南糯山30分鐘,從勐海到南糯山15分鐘。南糯山是西雙版納歷史最久、面積最大的古茶區,現存古茶園1萬2千畝,在云南所有的古茶山中古茶面積居首位。也是云南機械制茶的發祥地、起始地。

南糯山是哈尼族的聚居地,與彝族、拉祜族有族源關系,是唐代以前從青藏高原遷入云南的民族。“南糯”在傣語里意為產筍醬的地方。南糯山現有17個哈尼族村,930多戶人家。

南糯山有一個很出名的寨子——半坡老寨,在朝蝦角腳(山名)的東面,面對景洪壩子,還可看到大勐宋古茶園,半坡寨出名,一是因古茶園多,二是那棵800年的樹齡的茶王樹就在這里。半坡是古寨,50年前還有100多戶人家,20世紀80年代,留在老半坡的僅有20多戶。這也是一個被古茶圍滿的寨子,有2千多畝古茶樹。半坡寨左右兩邊各為竹林寨、丫口寨這里也有上千畝的古茶園。1986年國家實施科技扶貧項目“星火計劃”,當時的云南茶科所所長張順高帶領科技人員在南糯山駐扎三年多,培訓、指導家民新植園8000多畝(以“云抗10號”“云抗14號”為茶樹品種),當地人都稱張順高為“當代孔明”。

帕沙古茶山

在以往介紹勐海古茶山的書中,認為南糯古茶山包括帕沙山在內。本書作者詹英佩實地考察后,南糯山和帕沙山都在格朗和鄉轄區內,但隔山隔水各為一個村委會。南糯山與帕沙山兩山相距30多公里(最近的一段,且無古茶園連接),在地理上完全不相連,帕沙有5個哈尼族寨子,老寨至少已有500年歷史,分出的寨子已有七八個,連布朗山的新班章、老班章也自帕沙分出,帕沙是哈尼族在勐??h的另一個歷史定居點?,F在帕沙保存下來的古茶園至少在2千畝以上。

帕沙茶山在格朗和鄉境內,格朗和為哈尼語,意為幸福、吉祥。帕沙山很大,綿延10多公里,北接蘇湖,西接勐混鎮的賀開,東與景洪市小街鄉接壤,在行政區劃分上是一個村委會,最大的老寨子100多戶人家,最小的新寨也有30多戶。

蘇湖大茶村,中在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資料上稱蘇佛,離勐??h城23公里,在南糯山和帕沙山之間。蘇湖雖然古茶園保留下來的很少,但今天的蘇湖新式茶園已超過1萬畝,茶園旁邊是樹林,樹林旁邊是竹林,竹林背后是村寨。早在1956年勐海茶廠便開始在蘇湖收購原料,市場上那些被炒得價如黃金的“中茶牌”“大益牌”老普洱茶其中不少原料便來自蘇湖。

賀開古茶山

位于勐海縣勐混鎮,東接帕沙茶山,南接布朗山茶山,面積約150平方公里,現在連片古茶園近萬畝,古茶園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囡等拉祜族寨,賀開茶山是拉祜族聚居地(拉祜族原住在青藏高原,大約在公元750年~850年遷入云南。

賀開茶山最古老的拉祜族寨是曼弄老寨和邦盆老寨,曼弄老寨最大的古茶樹樹圍已達210厘米,已接近南糯山800年的茶王樹。邦盆老寨距布朗山的老班章僅3公里,邦盆老寨為拉祜族寨有120多戶人家,年紀大一些的拉祜人還習慣喝烤罐茶(喝法是將干茶放進陶罐里放在火塘邊烤熱至焦,而后沖入開水待“滋”的一聲響后將泡沫捊去,再將茶湯倒入竹杯里,烤罐茶茶湯清香回甘沒有苦澀味,喝得再多也不會胃寒,體質再差多喝幾杯也不會頭暈、醉茶。

布朗山古茶山

位于勐??h布朗山鄉,與賀開茶山相鄰相接,布朗山面積有1016.34平方公里,東接景洪勐龍鎮,西部接打洛,南部接緬甸。是布朗族聚居之地,17000多人口中,布朗族占65%,哈尼族占20%,拉祜族占11.8%。布朗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在滇南、滇西南的20多個縣只要有布朗族居住的古寨就一定有古樹茶,這種現象云南人稱為“濮人種茶”。

布朗山最大的“濮人茶園”在老曼峨寨,老曼峨寨是布朗山最大最古老的布朗族寨,現有128戶布朗族聚住。布朗人在老曼峨一住就是1300多年。這里3200畝古茶樹鋪展在山坡上,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茶樹在老曼峨生長著,陳列著。

布朗山另一個大面積古茶區在班章,班章在傣語里意為有桂花樹飄香的地主,分為新班章和老班章兩個寨子,均為哈尼族,新班章離老曼峨10公里,老班章離新班章10公里。勐海人說的班章茶一般指的是老曼峨、新班章、老班章三個寨子的茶。班章兩個寨子古茶園還有二千多畝,主要分布在從老班章到新班章的古道兩旁。班章茶耐泡,外形在勐海數第一,銀亮的毫尖壓在七子餅上養眼悅目。老班章靠近賀開茶山,離邦盆僅3公里。

曼新竜也是古茶園的寨子,離鄉政府所在地勐昂約10公里,這個林遮竹掩的寨子現有40多戶人家。目前還保存有三四百畝古茶園,大多在六七十厘米的古樹樹圍。曼新竜的茶無論湯色和口味都不同于老曼峨,曼新竜的茶湯色明黃,用瓷杯沖泡后杯底的香氣可持續2分鐘。

布朗山是邊境鄉,南部與緬甸接壤,緊靠邊境線還有一個布朗族大寨——曼糯。也是古寨,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現有100多戶人家。寨子背后的山坡上還有100來畝古茶園,大多被矮化改造過。

巴達古茶山

位于勐??h西部,東接勐遮壩,南接打洛,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明、清時期巴達在十二個版納中屬于勐遮版納,民國時期劃歸五??h(后又改為南嶠)。2005年巴達與西定合并統稱西定鄉。1962年云南省茶科所的張順高、劉獻榮兩同志在巴達賀松寨背后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棵樹齡達1700年的野生大茶樹。巴達是西雙版納州野生古茶樹資源最集中的區域,2004年證實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原始古茶樹群落6000多畝。巴達也有大面積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分布在各個布朗族村寨。巴達為布朗語意為有仙人腳跡的地方,居住主要是布朗族和哈尼族。

巴達古茶園最多的是章朗,現有244戶人家,是西雙版納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歷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寨子,章朗寨已有1400多年歷史。章朗的古樹茶樹圍在七八十厘米的占多數,茶樹大多沒有砍過梢尖,樹高五六米,采摘不易。章朗的緬寺是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寨子中建得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緬寺。

曼邁兌也不少,離章朗20多公里,也是一個布朗族大寨,現有114戶人家。四十年前還有上千畝的古茶園,如今僅剩下一半了。1989年勐海茶廠在巴達建萬畝茶山,其3號基地便是在曼邁兌,從曼邁兌到西定鄉政府20多公里路兩邊的山坡上都是茶園,勐海茶廠的1號基地、2號基地、3號基地都在這條路兩邊。

2005年巴達與西定合并統稱西定鄉,西定的云海是西雙版納州的一張旅游名片,民國時期西定鄉曾叫舊筍鄉,舊筍大寨有100多戶漢族,五十年前舊筍后面的山上有不少大茶樹,1958年開地時都砍完了。西定鄉還有一個漢族寨叫帕蚌村,離舊筍大寨僅5公里。

勐海勐宋古茶山

位于勐海縣勐宋鄉境內,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勐宋在清代與南糯山同屬車里宣慰司直管地,民國時期屬車里縣。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

勐宋古茶園大多為拉祜族所種。民國20年有從勐臘易武遷來的漢人陳璽、陳碧在勐宋曼邁開茶莊做緊茶。1941年佛海茶廠曾在勐宋建過茶葉初制所,設過茶葉收購站。如今保存下來的還有三千多畝,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臘卡等寨子。

保塘離鄉政府約10公里,保塘分新寨和老寨,是勐宋鄉最具代表性的古茶村。保塘新寨因茶而衍生的寨子,全寨70多戶人家,90%為漢族,說是新寨,也有100多年歷史了。1公里便到保塘舊寨,是拉祜族寨,現僅有20多戶人家,最大的茶王樹高達10多米,圍徑已有210厘米。新、舊寨古茶園連為一體,面積一千多畝,茶樹很密,大至兩人合抱,小至碗口粗。

南本也有大面積古茶園,原為拉祜族,清末漢人遷入南本。

從保塘山道前走5公里另一個大茶村壩檬,也分新寨拉祜族寨、老寨哈尼族寨,都有零星古茶園。壩檬背后便是西雙版納的最高峰,海拔2240米的滑竹梁子,站在滑竹梁子峰頂可以將勐海的七個茶山盡收眼底,大面積的古茶樹則在滑竹梁子的山腰上,從寨子到大茶園要爬3個小時的坡,現在保存的古茶園兩千畝是肯定有的,滑竹梁子離縣城七八十公里,交通不方便,這片大茶園茶葉售價比南糯山要低一倍。

滑竹梁子北面便是大曼呂村委會,順著土公路20公里便到大曼呂。盆地四周已沒有古茶園,但大曼呂有四五千畝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種的新式茶園,大曼品土壤不知富含什么元素,產的茶無論新老口味都非常香,做發酵普洱茶味特別好。“大益牌”普洱茶不少原料就購自大曼呂。

臘卡茶也是熟悉勐海茶的人知識的一個茶名。臘卡茶歷來是勐宋價格最高的茶,在勐海的名氣可以和南糯山、班章茶比肩。臘卡茶產自大曼呂的臘卡寨,離大曼呂盆地還有5公里,位于勐宋鄉與勐往鄉交界處,全寨107戶人家。1981年時任勐海茶廠的廠長唐慶陽先生為了發掘恢復西雙版納的傳統茶品,深入臘卡寨考察,將臘卡竹筒茶重新發掘、整理、制作出來,取名“竹筒香”。臘卡寨海拔很高,古茶樹的葉片比較少,像中、小葉茶,茶葉香氣確與勐海其他地方有些不同,現在臘卡寨僅存三四百畝古茶園,新茶園也不到五百畝,因產量不多,身價更高。

勐宋鄉是勐海縣的重點產茶區,古茶園多,新茶園也有近3萬畝。勐宋鄉有7個村委會,143個自然村都有新式高產茶園。至2006年已有20多家茶廠在勐宋設點收茶。

曼糯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相對陌生,過去很少聽說過。近10年來各種媒體介紹勐海茶葉聚集點多在南糯山、布朗山、巴達山、賀開山、極少有曼糯茶山的消息。它不連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達山,它獨坐勐海縣最北端,距勐??h城100多公里,從縣城去看它不容易,順著瀾滄江找它則容易得多。瀾滄江流出思茅便進入西雙版納,進入后滋潤的第一塊土地便是勐??h勐往鄉,曼糯便在這里。曼糯在勐往鄉境內,民國成立后勐往改為臨江縣,后又改為臨江行政區,曼糯隨其劃轉。曼糯是勐往鄉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從瀾滄江遷過來,有400多年了。曼糯現在有3個寨子,大寨(布朗族90多戶)、上寨(漢族30多戶)、中寨(漢族與拉祜族10多戶同?。?。古茶園分布于寨子旁邊及四周的山坡上,半公里便宜可看面成片的古茶園,曼糯的古茶園面積大但損毀比較嚴重,成林連片的少,茶樹分散,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園仍還有2000多畝。

景洪勐宋古茶山

西雙版納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勐宋地名,一個在勐海縣勐宋鄉,一個在景洪市大勐龍鎮國境線旁。一、勐海的勐宋是個鄉名,版納人稱為大勐宋;二、景洪市的勐宋是個村委會名,版納人稱之為小勐宋。大多數人道先想到是大勐宋,小勐宋往往被人遺漏。

景洪的小勐宋古茶山是云南也是中國最南極的古茶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車里改稱景洪,小勐宋隨之。小勐宋茶山沒有受到多少人為摧殘,幾千畝古茶樹長得枝繁葉濃,美的不行。小勐宋是合尼族在景洪市轄區最大的聚居點,勐宋村有11個自然村,其中10個為哈尼村(由11個姓的家族組成,2400多人口)。(勐宋在傣語里意為山頂小壩子)小勐宋的古茶園比較集中且連片,2004年估計古茶園5000多畝。苗鋤山和曼遷老寨遺址是哈尼人到小勐宋最早的定居點,苗鋤山有棵茶王樹樹圍已達1.8米,周圍也有樹圍1.2以上的,曼遷老寨遺址附近有100多畝古茶園,是小勐宋最具代表性的古茶園。小勐宋的古茶有兩個品種,一種苦味極淡,勐宋人稱它為甜茶,一種苦味極強,勐宋人稱之為苦茶??嗖柙谖麟p版納是孤品,只有小勐宋才有,入口時苦得像清熱的中藥湯,但只要讓茶湯進入喉內,幾秒鐘后一股回甜便溢滿口中,苦茶余味比甜茶還甜。今天走在小勐宋街上,只要看到外地人,十有八九是去買苦茶。小勐宋的水是西雙版納最好喝的水。

景邁古茶山

車里宣慰司過去有15個大茶山,今天西雙版納州境內只有14個大茶山,因景邁茶山已不屬西雙版納管轄,劃歸了瀾滄縣。過去車里宣慰嫁公主時常將土地、山林作為陪嫁,當做女兒采邑地送之,而景邁茶山則是清乾隆中期車里宣慰與孟連土司聯姻嫁公主時作為公主的陪嫁送給孟連土司的。

景邁茶山現屬瀾滄縣惠民鄉,與勐海縣勐滿鄉相鄰,現在還存有1萬畝古茶園,主要分布在景邁、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村寨,景邁茶山古茶園為布朗族所種。

芒景是景邁茶山最大的布朗族寨子現有113戶人家,景邁的傣族寨現有170戶人家,兩個寨子相距約九公里,古茶園在山頂的平壩上連為一片,這片古茶園是云南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的。景邁茶山的茶,茶味柔和,多投些茶湯也不苦澀,芽尖茶是珍品,毫厚銀亮。從瀾滄縣縣城或從勐滿鄉駕車2小時便可到達景邁古茶山。

看了之后,熱血沸騰。云南普洱茶,茶人不懂些普洱何為茶人?很多朋友都知道普洱知識近幾年越來越雜,各種不同說法紛紜而出,我個人相信書本,這是經過作者實踐和考量,又經過審核才出的知識。所以大家在聽各家雜談的同時,要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不至于到最后,腦子中已完全是一盆漿糊了。

每一個地區,代表了一種文化,茶是實體,可以喝到摸到看到,文化只能用心去體悟。希望大家能跟隨莫道的腳步,讓我們共同學習,專注閱讀!

(責任編輯:八分齋)

全部評論(0)

新聞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类乌齐县| 西畴县| 武冈市| 高邑县| 景德镇市| 绥滨县| 盈江县| 来凤县| 瑞安市| 唐海县| 汉源县| 南康市| 大荔县| 固阳县| 湘潭市| 克拉玛依市| 台江县| 武城县| 疏勒县| 海盐县| 高安市| 年辖:市辖区| 三都| 文安县| 土默特右旗| 手机| 望江县| 巩义市| 民权县| 泗阳县| 将乐县| 海林市| 神池县| 北宁市| 合作市| 塔城市| 白银市| 犍为县| 乾安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