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著相,念念相續而不著一念。無所執著。這種空靈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惡等一切區別對立。以這種渾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夠無往而不適,隨時地擁有安寧、淡遠的情懷,達到永恒的和諧”。只有自然和諧才能消除一切對立、矛盾、束縛,成就最高的佛性。
沖茶時只沖茶,倒水時只倒水,只有將身心攝住,這樣茶湯的香氣和滋味就不會散亂。品茶時只品茶,不能說東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這是上乘工夫。一心一意的安住在當下,住在行處而生其禪心。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平常人,狂心奔馳,每時每刻都八千里路云和月。身體、語言、思想放逸,隨心所欲,不知節制。想到哪說到哪毫無方向,把自己交給欲望,交給情緒,熾火熾燃地一路狂奔。在火海尖刀上飛奔是傷,停下來是更深的傷。心粗氣浮狂躁時,省心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一杯茶前,狂心頓歇。
曾國潘有個重要的休養生息習慣,“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以心為齋,借一杯茶,坐忘。茶席之上,吃的是“點心”,喝的是“真水”。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在整個茶事活動中,每一個動作都把心牽在當下,覺受每一刻。這是表相和內心的不二。
在整個茶事中對所有的來賓一視同仁,無論俗世尊卑,一樣地慈悲觀照,無分別心。讓每個人都去觸摸到真心所在,展示心靈覺醒姿態的“真我”。這是點茶的不二。
無論精茶粗茶,一樣尊重。不起取舍心,只管靜品,讓心祥和清凈。這是喝茶的不二。
現代人毛孔骨節里都透著知識見解,已經與真相相去甚遠。只有在茶的心境下,忘卻種種名相與煩惱,才拿得起,去承擔;才放得下,萬緣俱息。正所謂懸崖撒手,絕處承當。
古人說“味無味”,從有味中品出無味,才能放下口舌之欲,從無味中品出至味。只有放下追逐味道,方能觸摸到味道的本來面目——阿自本不生。由此品出茶力傳達的似有似無綿綿若存極幽極美的后韻,體察到彌漫于咽頰間的太和之氣。當混同物我,忘境、忘茶、忘我時,就漸入茶禪不二的圓滿境地——“真味永”。
禪宗開拓了一個空曠虛無、無邊無涯的宇宙,是對生命完整意蘊的領悟。又把宇宙的這種意蘊,縮小到人的內心之中。茶席之上,一切都變成了人的幻覺與外化。于是,茶席,茶人,人心,成了最神圣的權威。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