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聽聲,話語聽音。“蓄音喉指間,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語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當(dāng)年,在靈山法會上,釋迦隨手拈起一枝花,眾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葉展顏一笑。禪宗就是在這悄然無聲,優(yōu)雅寂靜中降臨塵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傳心。禪,首先,作為無聲的藝術(shù),炎炎文章,盡在舌底鳴泉。它打破了線性思維,進(jìn)入非線性思維。可由“拈花示意”或參話頭牽引出大疑情,“情接萬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圓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其次,禪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無做無為的靜謐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歸根復(fù)命。
所以禪宗,“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從這種獨(dú)特的傳教方式上,不難看出,禪的教旨,在于突破我們現(xiàn)已掌握的文字思想,對宇宙萬物向更深遠(yuǎn)的范圍去探索。讓我們從不切實際的虛妄中,從別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等概念里,從傳說的教條禁錮下擺脫出來。讓心靈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凈澄明澄懷素味。
在這種單純和質(zhì)樸中,才能捕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禪味,難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飲而盡,只是解了渴;細(xì)細(xì)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讀過很多書,一目十行。如果翻閱后能說出書中一二事,就自詡為過目不忘。其實,各人心里有數(shù),大多數(shù)人不過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讀書,不求甚解。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領(lǐng)悟到的。正如讀書,也不是端起書本,粗粗瀏覽一下,找?guī)讉€嘩眾取寵的新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新觀點(diǎn)就能解決的。讀書、飲茶追求的都是回味無窮。有些人把書本只視為尋章摘句的淵源。這樣,即使翻盡萬卷,也可以說沒讀通一本,哪里會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飲茶起初會覺得有些苦,不久,則“不勝其甘”。
若要尋覓其中的“至味”,必須是精行簡德之人,時時自覺自悟。只有像佛陀那樣對生命有徹底感悟,并能兼濟(jì)天下的人,才能真正走進(jìn)茶的世界,領(lǐng)悟其中的真性情。
(責(zé)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