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茶文化的推動,主要是使茶文化更趨專業化、規范化和商業化。
早在佛教傳入東土時,寺院寺僧已開始栽培與種植茶樹。廬山“梵宮寺院多至三百余座,僧侶云集。攀危巖,胃飛泉,競采野茶以充渴。各寺亦有于白云深處劈巖削谷,栽種茶樹焙制茶葉,名云霧茶”《廬山記》)天臺山的國清寺是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隋唐之際有僧徒四千,在華頂山上搭建了六十五座“茅蓬”,使茶園大規模生產。另外,顧渚山有“陸僧”、杼山有皎然,西山有西山僧等等。
陸羽既是儒風道骨的文人,又是佛門弟子。歷時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寶年間師承龍蓋寺智積禪師,置茶園于顧渚山,作《顧渚山記》,此書多茶事,可視為《茶經》的補充。陸羽《茶經》一書,使茶文化走向專業化、規范化。
皎然“名畫,姓謝氏,長城人,靈運十世孫也,居杼山。文章雋麗,顏真卿、韋應物并重之,與之酬唱。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詩七卷”。(《全唐詩》卷八一五)皎然雖沒有茶學專著流傳于世,但無論從他與陸羽論茶,茶詩酬唱、“文火”著茶說等,都表明他對茶學的造詣深、“茶佛一味”參禪透。尤其是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皎然首創”“茶道”一詞,使茶文化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