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禪門中的發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莊重嚴肅茶禮儀式,最后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層的原因當然在于觀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質與禪悟本身融為一體。正因為茶與禪能融為一體,所以茶助禪,禪助茶,“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決非僅由其藥用性質的特殊方面所決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觀念上把茶吸納進其“自然之道”的理論系統中一樣,禪門亦將茶的自然性質,作為其追求真心(本心)說的一個自然媒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事實中,這都是一個絕佳的無與倫比的自然媒介。它的無可替代性正是禪宗能將其真正作為一種文化而大大興盛起來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與禪的碰撞點,最旱發生于藥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開始便與禪門最基本的工夫---禪定結合在一塊。而禪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連最富神秘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場合也無法離開茶。
實際上,佛教禪宗不僅對我國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的制作技術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由于禪茶精神對整個中國茶文化的滲透與普及,人人提高了茶文化的美學境界,這種境界首先體現在佛教茶文化的每一環節內。由此茶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品味也大大提高,可見禪宗的功勞之大。的確,禪僧高士能悟得禪理、茶性之間個中之味,與其本身的修養及其美學境界有關。他們注重精神追求,淡泊物質享受和功利名份。這是他們得以保持那份清純心境,以隨時進入藝術境界的前提。因而,“碾茶過程中的輕拉慢推,煮茶時的三沸判定,點茶時的提壺高注,飲茶過程中的觀色品味,都借助事茶體悟佛性,喝進大自然的精英,換來腦清意爽生出一縷縷佛國美景。”(梁子《中國唐宋茶道》)這是一種純粹的美的意境。
佛教對各類“行茶儀式”的美學升華,一方面是山于茶事活動的普遍展開,場所日益增多,交流傳播日益廣泛,因而要求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又因出現了一些精益求精又熱心茶道的禪僧。此外,茶器的日益精良,也必然地推動著這一美學化的進程。那一套套順應佛教儀軌的茶道形式——寺院茶禮,正是適應禪僧們的集體生活而必然形成的嚴格要求。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