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農禪生活中,品茶變成一種修行方式。禪宗祖師認為,禪宗是不立文字的,擬議即乖,因此,當禪子向禪師提出問題時,禪師往往以摸不著頭腦的禪語或是棒喝截斷弟子的妄想執著,使他們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瞬間而悟道。趙州和尚讓弟子吃茶去,就為斬斷弟子的分別妄心,意在讓弟子在品茶中體悟禪意,從而促使弟子悟道。
古代的禪宗高僧將吃茶融入禪修實踐中去。便形成了“禪茶一味”的說法。古代高僧之所以將吃茶升華為修行的重要方法,在于禪與茶的本有相似之處。佛教重視坐禪修行,斂心靜坐,沉思靜慮,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在長期的坐禪過程中,要求僧人清心寡欲,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亂、掉舉等無明煩惱,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的狀態。茶正可以起到減少僧人昏沉、散亂、掉舉等煩惱的作用。正因為茶有助于禪宗學徒的修行,所以,叢林中的普茶除了起到僧眾共聚娛樂的功能之外,還在于讓僧人多警醒自己的修行。近代高僧虛云和尚在《除夕普茶示眾》中就談到品茶對修行的警示作用。
普茶成為佛教叢林每年固定聚會活動,長期以來一直廣為流行。普茶不僅成為佛教的一種文化,更成為禪者品茶悟道的修行方式之一。從普茶中感悟人生,體悟禪意,是普茶主要的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