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第11子,宋朝第8位皇帝,公元1100年即位。在政治上,宋徽宗治國無方,在位26年(1100年-1126年),被俘后亡國于1135年,受折磨而死。但在藝術上,宋徽宗卻有相當高的造詣,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其書,獨創“瘦金書”體,自成一家,遒勁而瀟灑;其畫,以花鳥畫專長,以工細彩墨為主,并自成“院體”(宋代翰林圖畫院),充滿盎然富貴之氣。
宋徽宗趙佶酷愛飲茶,精通茶道,并于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撰寫了一部茶葉專著——《茶論》,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作為皇帝,御筆作茶書,在我國歷代皇帝中也是僅有的一個。全書二十篇,有序、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從茶葉的栽培、采制到烹點、鑒品,從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點茶之法,藏焙之要,無所不及,有的至今尚有借鑒和研究價值。《大觀茶論》雖不足四千字,就內容而言,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品讀價值。宋徽宗《大觀茶論》寫到茶“可謂盛世之清尚也”,由于皇帝對茶這樣的熱衷,也促進了宋代茶風的盛行。
我們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就可以看到,這個茶癡皇帝對于點茶是多么的專業,對茶具的選擇是多么的在行,對于“斗茶”又是多么的熱衷。
“點茶”一篇,見解精辟,論述深刻。宋代的飲茶法承繼唐代方式,但以點茶為主流。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點茶講究力道的大小,工具和力道運用的和諧。“點茶”篇中對手指、腕力的描述尤為精彩,點茶的樂趣、生活的情趣躍然而出。
宋徽宗對茶具的選擇也很在行,其在《大觀茶論·盞》中的論述便是很好的證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宋徽宗所推崇的這種茶盞名“兔毫盞”,外飾為細長的條狀紋,條紋在黒釉的陪襯下閃爍出銀光,狀如兔毫,故得其名。宋代飲茶使用的廣口圈足的茶盞,釉色有黑、醬、青、白、青白等,但黑釉盞尤受偏愛,這與當時“斗茶”之風的盛行有關。因點茶時用茶筅擊拂使得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乳沫,白色的乳沫和黑色的茶盞色調分明,容易勘驗,最宜“斗茶”。
徽宗時,“斗茶”之風盛行與他也不無關系。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皇帝嗜茶,群臣必投其所好、趨之若鶩。一些王公貴族、文人雅士,不僅品茶玩賞,還想方設法翻弄出新花樣——“斗茶”。“斗茶”又稱“茗戰”,是一種品評茶葉的活動,以盞面水痕先現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斗茶”之風也日漸擴散到日本,現代日本茶道文化協會負責人森本司郎(《茶史漫話》)認為:“正是中國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這位“愛茶帝”不但愛茶、斗茶,還把茶元素融進了他的“瘦金書”和以工細彩墨為主、自成一體的“院體”繪畫中,這在對茶刻畫的細致入微的《文會圖》中就可見一斑。這么看來,這位不愛江山、熱衷藝術和茶的“荒唐”皇帝,丟了江山也就不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