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談嚴肅的喝茶,而是從茶食進入,看看從古至今,有哪些合宜的茶食能夠與茶相得益彰。在美食文化盛行的當下,或許你也能發現更多新的茶食名單,讓自己愛上喝茶。
茶食
現在中國人似乎很有錢了,于是擺起身架要講情懷、講品位、講修身,單說喝茶這檔事吧,主客坐定,在鋪了織錦桌旗(最好是從日本買來的和服緙絲腰帶)的茶幾上,茶具漸次擺開,紫砂壺(最好出自宜興名家高手),公道杯(最好由名家手繪釉下彩),茶盞的花頭更透,仿汝窯、仿影青、窯變灑金建盞,還有竹根雕的茶勺、黃楊根雕的茶寵、小葉紫檀的茶則、象牙雕刻的茶筍……琳瑯滿目,仿佛開了小鋪子。炭爐銀壺霧汽蒸騰,壺內的高原雪水已泛起蝦眼。明前的龍井、東山陸巷農家少女采摘的碧螺春、鳳凰單樅、老樹普洱,再來一泡肉桂或者馬肉,快意人生,莫過如此!
茶過三泡,按照古代的套路,這個當口應該吟詩、畫畫、支起古琴彈幾曲老調。不會!眼看要冷場,機敏的女主人適時閃現,精美的茶食裝在四只粉彩高腳碗里,被大明宣德年間的剔紅大盤襯著登場。
上述這般情景想必大家不陌生。至少在魔都,近年來各種茶館如雨后春筍一般開出不少,人均消費三五百。茶單上列出幾十個品種,連茶食都給你配好了,這個最讓土豪省心。
說起茶食,在茶文化積淀深厚的大中國,登堂入室相對較晚。在茶飲禮儀程式初步確定下來的唐代,“唐人煎茶多用鹽姜”。也就是說,張口就來一首七律七絕的唐人絕對重口味,喝的茶有咸味有辣味。也難怪,那時喝的茶葉是碾碎后打攪起沫的,茶葉茶湯不分你我,隨手加點佐味也可以理解。到了“生活藝術化”達到一個高峰的宋代,茶碗里還要加姜桂等辛香料。據田藝衡在《煮泉小品》里的記述,那時北方人還會在茶湯里加奶酪,巴蜀地區的茶客喜歡加菊花、茉莉花、梅花等,這可能就是花茶的初始形態吧。
宋人 點茶
所以周作人在《再論吃茶》一文中發了一通感嘆:“茶本是樹的葉子,摘來瀹汁喝喝,似乎是頗簡單的事,事實卻并不然,自吳至南宋將一千年,始由團片而用葉茶,至明大抵不入姜鹽矣,然而點茶下花果,至今不盡改,若又變而為果羹,則幾乎將與酪競爽了。”
1950年周作人在《亦報》上發表《南北的點心》一文,考證了茶食可能出現的時間節點:“大概在明朝中晚期時代,陳眉公、李日華輩,在江浙大有勢力,吃的東西也與眉公馬桶等一起的有了飛躍的發展,成了種種細點,流傳下來,到了禮節贈送多從保守,又較節省,這就是舊式餑餑成為喜果的原因了。”
在明清兩朝的一些類似《清明上河圖》的風俗畫里,出現了干凈體面的茶食鋪子,門口挑起一襲幌子,上面寫著“官禮茶食,嘉湖細點”八個大字。北方雖有為官場應酬、人情交往所用的茶食出品,若論色香味形,還得靠“嘉湖細點”。
當時大江南北的茶館進入一個興旺時期,茶館里兼售茶食是題中應有之事。清初有詩人在《虎丘雜詠》中寫道:“紅竹欄干表達幔垂,官窯茗盞瀉天池。便應飽吃蓑衣餅,絕勝西山露白梨。”這就表明茶食已經進入了茶館的場域氛圍。不過“茶食”二字在典籍里出現還要稍早一些,在《大金國志·婚姻》就載有:“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也許散茶沖泡沒那么煩瑣的程式,為茶食的正式登場創造了條件,所以在明清及至民國,茶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不過許多人至今還搞不清楚茶食與點心的區別。
茶食與點心有什么區別呢?長期來,行業沒有定規,就連點心師傅自己也搞不大清楚。照我的理解,茶食應是點心的旁支,但首先要強調一個原則:它不是以吃飽為宗旨的。其次在味道上也不可太甜、太膩、太咸、過酸過辣也不行,一碰即碎也容易出洋相。另外,吃起來大張旗鼓、動作過大,弄一地瓜皮果殼什么的,都與飲茶的雅致情調違和。
前不久,有朋友開茶館創業,照例要準備茶食,我就向他推薦了幾樣。
一是綠豆糕,綠豆糕分有餡無餡兩種,脫模后每塊表面會顯現一個字,四塊合起來就是一句吉祥話或者店號。綠豆糕的豆面里揉進了麻油,芳香宜人,佐茶確實一流。綠豆糕好不好,主要看它的面皮沙不沙,餡心細不細,糕面上的字模清晰不清晰。二是玫瑰糕,雪白米粉嵌入了玫紅的玫瑰醬,瑩瑩可愛,吹彈得破。三是黃松糕,用粳米粗磨后加赤砂糖制成,本是粗點心,但因為松松軟軟有稻米的本香,也成了我的最愛(以南市喬家柵最佳)。四是倫教糕,倫教糕本是廣東名點,出自廣東倫教鎮,米粉稍經發酵,中間就有了微小的氣孔,口味甜酸,適宜夏令品嘗。五是擂沙圓,擂沙圓的創始人是一個名叫李一江的安徽人,人稱“小光蛋”,清宣統年間到上海來討生活,先是挑擔串街叫賣徽幫湯團,后來在凝和路喬家小弄(百子弄)柵門旁有了一個固定的攤位。經過若干年的拼打,生意做大后,“小光蛋”就借了柵門內街面雙進市房一間,開了一家永茂昌點心店,但市民為便于表達和記憶,都將永茂昌呼做喬家柵。擂沙圓制法簡單,將包有豆沙、芝麻餡的湯團煮熟后瀝干,滾上一層熟赤豆粉即可,趁熱吃,風味獨特。
擂沙圓是為著適應上海娛樂業的發展而誕生的,因為這道點心當初是可以送進茶樓書場,客人靠五爪金龍即能應付,如果寧波湯團或葷素雙澆面連湯帶水送進去,就給人家添麻煩啦。小時候吃過媽媽做的擂沙圓,糯米圓子外面滾的是黑洋酥或者黃豆粉,想象中應該不比滾一身赤豆粉差。
最后我還要拖上一句:茶食再好,畢竟是茶席上的配角。所以茶食須記不忘初心,恪盡職守,千萬不能亂拗造型,喧賓奪主,使浮夸的茶客忘了自己是為茶而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好的茶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登場,讓茶客體驗適口的滋味與遺韻,且如知堂老人所言:“喝茶之后,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游乃正亦斷不可少。”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