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原民族作為生活調劑品的茶葉,對于北方的少數民族就像糧食和鹽巴一樣,成為生活必需品,一天沒有都沒法生活。卡斷了茶葉的供應,幾乎能斷絕少數民族的生命。
隋唐之前茶葉一直是皇家貴族的專屬飲品,尋常百姓很難喝到這種昂貴的東西。茶葉慢慢進入中國百姓家中,是隋唐之后的事了。公元758年,唐代陸羽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品茶的方法和經驗,從此茶的產量也逐年增加。
真正把茶葉納入國家經濟發展,是在唐代中葉。安史之亂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鎮割據,為了籌措糧餉進行消滅割據勢力的戰爭,唐德宗開始對茶葉征收什一稅——茶葉銷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將被作為稅金征收。這項稅收政策執行了兩年,國家財政狀況就有所改善。在之后的歲月里,每當朝廷財政困難的時候,都會開征茶葉稅以解燃眉之急。
唐文宗大和初年,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來,把所有的茶葉交易都放在官府開設的市場內,茶葉由官府統購統銷就解決了定價問題。由文宗皇帝宣布的茶榷制度,使茶葉成為國家壟斷的交易。這是一條對后世影響重大的詔書,茶榷制度從唐文宗時期制定以來,直到太平天國以后才被取消。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沒有想到,自己為了增加稅收的一個舉措變成了一個延綿千年的國策。
由于飲食結構的問題,北方少數民族對于茶葉的依賴性遠遠高于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對茶葉又具有完全的定價權,于是,茶葉變成了像今天的石油一樣的政治性商品和戰略物資,也成為中原王朝用來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