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攆茶圖》:南宋劉松年繪,絹本淡設色,縱66.9厘米,橫44.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劉松年(約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浙江杭州人,擅長人物畫。后人把他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家”。其傳世作品很多,僅涉及到茶事內容的就有《斗茶圖》、《茗園賭市圖》、《博古圖》、《攆茶圖》等多幅。
《攆茶圖》以工筆白描的手法,細致描繪了宋代磨茶、點茶、揮翰、賞畫的文人雅士茶會場景,從中可以印證宋代點茶的具體過程。畫面分兩部分:畫幅左側共兩人,其中一人跨坐于一方長條矮幾上,右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石磨旁橫放著一把茶帚,是用來掃茶末的。另一人佇立于一黑色方桌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正欲點茶;他左手邊有一正在煮水的風爐,右手邊是貯水甕;方桌上是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白色茶盞、紅色盞托、茶匙、茶筅等用器。畫幅右側有三人:一僧人伏案執筆,正在作書;一羽客相對而坐,意在觀覽;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賞。整個畫面給人嫻雅生動的感覺,充分展現了宋代文人雅士茶會的風雅之情和高潔志趣,是宋代點茶場景的真實寫照。
所謂點茶法,是指將茶餅經炙烤、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盞調膏,然后以沸湯點注的一種茶品沖淪方法。宋•蔡襄《茶錄》記載,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擊拂。使之產生湯花(現時稱泡沫),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佳。點茶是宋代飲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傳到日本后演變成了抹茶道。
宋代點茶與唐代煮茶的主要不同點是茶末置于盞后點沖,而不是置于鍋中煎煮后酌茶。其次在器具和程序要求:“熁盞令熱”即先溫熱茶盞;對茶末的碾細程度要求很高;第三選用高肩長流的湯瓶進行注水。
點茶以蒸青團餅茶為主,較之唐代制作上壓榨后去汁制餅,苦澀味有所降低,且外形更加精細。點茶的茶具有風爐、湯瓶、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湯瓶、茶磨、托盞、茶筅是點茶時所用的典型茶具,其中茶筅是打茶時所用,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沖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就會慢慢出現泡沫。
點茶技藝要點及程序有:炙茶(用炭火烤干水氣)、碾茶(將茶餅茶團碾碎成粉末)、羅茶(用絹羅篩茶)、候湯(包括選水與燒水)、熁盞(溫熱茶盞)、點茶(點茶時要注意水量控制,因為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還有要注意調勻、添注、環回擊拂)。茶的優劣,以沫餑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干,稱為“咬盞”。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有一段專門論“點”。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明大開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更以點茶為主。“攆茶圖”意為“圍繞茶事內容而作的圖”,為我們再現了當時的“茶風”,更讓我們如身臨其境般看到了“點茶”的具體過程:正在轉動石磨碾茶的仆役神態專注,動作舒緩;正欲點茶的仆役右手傾斜湯瓶,欲點茶時的謹慎專注讓我們感同身受。另從畫中完備的點茶用具可以看出,此時宋代“點茶法”已經形成完整的體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