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目前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于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僮約》訂于兩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國人飲茶不會晚于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西漢晚期。
王褒是四川資中人,訂約之地在蜀中。最早對茶有過記載的王褒、司馬相如、揚雄均是蜀人,可見是巴蜀之人發明飲茶。
從兩漢到三國,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物,飲茶限于王公朝士。《三國志·吳志·韋曜》記:“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孫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可見東吳宮中飲茶。
西晉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說成都的香茶傳遍九州,這雖有文人的夸張,卻也近于事實。《桐君錄》記:“西陽、武昌、廬江、晉陵皆出好茗。巴東別有真香茗。”晉陶潛《搜神后記》:“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晉王浮《神異記》:“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說明在兩晉時期,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這些地區已產茶。
兩晉時期,飲茶由上層社會逐漸向中下層傳播。晉干寶《搜神記》:“夏侯愷字萬仁,因病死,……如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荼飲。”這雖是虛構的神異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飲茶事實。《廣陵嗜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買。”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賣茶,市民爭相購買,這反映平民的飲茶風尚。
南朝宋人山謙之《吳興記》載:“烏程 溫山,出御荈”“長興 啄木岑,每歲吳興、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會于此,有境會亭。”烏程溫山產貢茶,長興縣有境會亭,兩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葉。江南一帶不僅飲茶,茶葉生產也有一定的規模。《南齊書·武帝本紀》:“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荼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南朝齊武帝詔告天下,靈前祭品設茶等四樣,不論貴賤,一概如此。可見茶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中。
后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槳,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中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北朝人原本渴飲酪槳,但受南朝人的影響,如劉鎬等,也喜歡上飲茶。
飲茶始于西漢,起源于巴蜀,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漸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飲茶由上層社會向民間發展,飲茶、種茶的地區越來越廣。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