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仙人掌茶》詩有“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詩序則稱:“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見多識廣,卻認為仙人掌茶——餅茶“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舉世未見之”,這足以說明仙人掌茶——餅茶確系新出,前無此茶。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5年)。由此可知,餅茶當產生于盛唐時期。
孟詵《食療本草》載:“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當日成者良。蒸搗經宿,用陳故者即動風發氣”。“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茗葉”與“茶”功用不同。“茗葉”是指茶樹鮮葉,可煮成羹湯、茗粥,而“茶”是指經“蒸搗”而成的餅茶。《食療本草》約撰了八世紀前期,當唐玄宗開元年間,說明盛唐時期就有隨采隨制、蒸之搗之而成的餅茶。
陳藏器《本草拾遺》載:“茗,苦荼,寒,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食宜熱,冷即聚痰。荼是茗嫩葉,搗成餅,并得火良”。將“茗嫩葉”,“搗成餅”,“得火”以制成餅茶。《本草拾遺》約撰于八世紀上半期,當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該書也說明盛唐時期已有餅茶。
楊華《膳夫經手錄》認為晉宋以迄初唐,吳人直接采茶樹鮮葉烹煮而飲,無“茶”。“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此始于開元、天寶,多于至德、大歷,盛于建中以后的“茶”,主要指流行于唐代的餅茶。
盛唐詩人儲光羲(公元707一約760年)有《吃茗粥作》詩,是因為盛唐時期餅茶初起,還未普及,許多地方仍保留著直接用茶樹鮮葉烹煮成“茗粥”而飲啜的習慣。
綜上所論,中國餅茶并非是過去所認為的產生于三國時代,而是產生于盛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當然,對于盛唐之前有否餅茶,現在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在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盛唐之前已有餅茶的情況下只好存疑。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