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中,并且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異彩紛呈。據載,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就是按本民族的禮節帶茶進藏的,唐時霞浦長溪飲茶之風甚盛,貴茶融于社會風俗,茶的地位甚至高于霞浦群眾的主食大米,故霞浦一直有著“茶哥米弟”之說。
霞浦茶俗印記最為鮮明的莫過于畬族村落了,畬族先民從閩粵贛結合部原住區移居霞浦后,篳路藍縷,開荒拓土,這種“依山結廬”、“竄居山坳”、“久住青山幽巖石壁之中”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種植茶葉便成為畬民刀耕火種、“遇山開產為業”的主要內容。茶,不僅是畬民賴以生存勞動生產的主業與生計所在,也是畬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并因此演化為許多約定俗成的民族茶俗。茶性純潔,常被喻為男女愛情冰清玉潔的蘊意;茶果多籽,又被視為祈求子孫繁盛、家庭興旺的象征。故歷史上霞浦無論是山區還是沿海地區的畬民,世代將茶引入婚嫁習俗中,至今仍嚴格沿襲著從定親到結婚的“三道茶禮”。一是訂婚稱“下茶禮”;二是新婚之夜的“新娘茶”;三是夫妻洞房的“合房禮”。而在女方的陪嫁物中,金屬所鑄制的錫茶壺卻是必不可少的禮品,以示婚姻堅如磐石、永不變心。畬族男女新婚拜堂,先要用茶、酒、五果、擺香案。新婚當日傍晚開桌宴請六親九眷。酒過三巡,頭戴珠冠、身穿襖裙的新娘,便會在伴娘媽牽引下,微笑著逐個向廳堂親屬依輩分施禮,禮畢便端出備好的糖茶。
而在畬族白事中,畬民同樣重視茶道,特別是地處偏僻邊遠的畬族村落,在辦喪禮時以茶為祭卻是不可少的,畬民去世后須在大廳靈堂前案桌上置放祭奠逝者的茶、米(或飯)、水、酒等食物以敬之。奔喪客人來臨亦以茶相待,以示安神節哀。人們借茶寄托生者對死者的哀思,送殯親友返回時,必定要拗一茶枝攜之,以示吉祥避邪。
除畬族外,霞浦漢族中也有以“和、敬、怡、真”為內涵的“迎賓茶”、“留客茶”、“祝福茶”以及“端茶送客”之俗例。由于茶性不二,即使茶樹開花時茶籽尚在,故茶具有忠貞不移、多子多福涵義,因而將茶引入漢族婚嫁習俗也是屢見不鮮。過去霞浦農村的婚嫁儀式中,也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男女方“下定”(訂婚)時,男方“下定”彩禮中的“茶餅”卻是必須的,亦將彩禮稱為“茶禮”。其中結婚時“以獻茶代跪拜”在漢族中有著長久沿襲至今的習俗。過去新婚宴席上,城關漢族的習俗是中席時,便會由伴娘婆(或叫牽下轎阿婆)引領著新郎新娘,伴娘婆手提墊拜物,置放于需新婚夫婦跪拜的親戚身旁,新婚夫婦就地面向親戚跪拜,拜畢,受拜人便會將預先備好的紅包塞入新郎新娘手中,一般是先拜娘舅,后依輩分逐拜。但早先霞浦南路高羅、積石一帶新郎新娘卻沒有行下拜禮,而是以敬茶形式代跪拜禮,當酒過半席時,新娘由伴娘婆引領,按輩份逐個雙手捧托茶杯,逐一向長輩親戚獻茶,一般茶盤里放十盅糖茶(糖、棗、茶葉泡沖),名曰“捧茶”,受拜者在接茶的同時,須將預先備好的紅包放入茶盤,以示謝意,新娘依次進行二盤、三盤逐個向長輩親戚獻茶,然后將“回謝禮”依次送出,答謝要看紅包里的彩(錢)多寡而定,有的只回一條毛巾或一塊布料等。近代來,隨著文明風氣之開,這種婚禮中簡約實在的“捧茶”儀式已逐漸在縣內廣泛推行,其過程雖較高羅、積石等地簡約,卻是渲染婚宴氣氛的一個高潮,成為婚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此外,過去在結婚次日的一早,新媳婦一定要在拜見公公、公婆時敬上“新婦茶”,以為敬重。
正因為霞浦人的“茶哥米弟”之說透著對茶的尊崇,古往今來,以茶待客從來是約定俗成的待客習俗,在霞浦農村如今還流傳著“客至莫嫌茶當酒”的風俗,大抵客至,寒暄問候,邀請入座,主人的家人立即洗滌壺盞,升火烹茶,沖沏茶水,敬上一碗綠茶。在城鎮,遇客則同樣要以茶相待,只是不須升火烹茶而已,否則便會冷遇客人。一些人家還講究“端、斟、請”,來客則留意“接、飲、端”之舉,客人坐定上茶,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微笑地說:“請吃茶”,客人則雙手接杯,道聲謝謝,端杯細啜,贊主人茶葉如何之好,一道茶后,寒暄敘話,主人復斟茶,飲畢主人不可將余澤傾倒,要待客人離去方可清理、洗滌茶具。而在許多飯局中,“以茶代酒”亦屢見不鮮。而今走親訪友,輕便、實用、易儲存的佳茗已成為重要饋品,近年來隨著各種泡茶機的出現,茶道花樣日見翻新。如今,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已成為人們社會交流的重要形式并衍化為約定俗成的交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