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國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為第二大的人口大國。全國有400多種語言,印地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境內北部為山地,平均海撥4000米以上;中部是平原,南部為高原,平均海撥約600米。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
印度的茶俗
印度人的喝茶方式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他們喜歡把奶茶盛在盤 中,用舌頭舔著喝。
印度茶(chai)的發音借鑒了我國粵語中“茶”的發音,中文意思就是奶茶。若按中國茶的劃分標準進行分類,印度茶屬于發酵型的紅茶,但是印度 人加工紅茶的方法又與中國的有所不同,他們喜歡將茶葉切碎,飲用時加奶或糖。
奶茶分“貴”與“賤”兩種,“賤”奶茶流行于販夫走卒等身份卑微的人當中,僅僅由奶和茶調制而成,奢侈點的也不過是加點生姜或豆蔻來調味。“貴”奶茶又稱“香料印度茶”,是由豆蔻、茴香、肉桂、丁香、胡椒等多種 香料混合調制,然后將馬薩拉(咖喱醬,印度語叫馬薩拉)與新鮮牛奶混合在一起。“貴”奶茶深受王公貴族們的青睞。
由于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印度南、北兩地制作奶茶的方式差別很大。南部飲用的奶茶被稱為“拉茶”。之所以叫拉茶,是因為此道茶在飲用之前要先從壺中倒出兩杯,再倒回壺里,反復倒進倒出,每次都在空中“拉”出一條弧線。印度人相信這種制茶方式不僅可以讓牛奶的味道完全滲入茶中,而且還可以讓牛奶和茶葉的香味在拉茶過程中完全釋放出來。
制作拉茶時,先將大鍋中的水燒熱,然后加入紅茶和姜煮沸,再加入牛奶,再次沸騰后加入馬薩拉,煮好后將拉茶裝人一個帶龍頭的大銅壺中。壺面上通常畫著象征主神濕婆的一只豎眼和三道杠,也有的銅壺上會掛著鮮艷的茉莉花串。北部飲用的奶茶叫“煮茶”,此道茶的制作工序十分簡單,只需在小鋁鍋中倒入牛奶,置于煤油爐上加熱,待牛奶沸騰后加入紅茶,再以小火慢熬幾分鐘,最后加糖、過濾、裝杯即可。
“人手一杯茶”的場景在印度隨處可見,茶葉在這個產茶大國和茶葉出口大國中早已由一般的消費品上升為生活必需品。
在印度北方的家庭里,也有“客來敬茶”的習俗。客人來訪時,主人先請客人坐到鋪有席子的地板上面,然后給客人獻上一杯加了糖的茶水,并擺出生果和甜食作為裝點。客人接茶時,不要馬上伸手接過,而要先客氣的推辭,并連聲“謝謝”,當主人再一次向客人獻茶時。客人才客氣接過,然后一面慢慢品飲,一面吃茶點,表現得彬彬有禮,營造出和諧的氣氛。
印度人的茶哲學
在印度的阿禾姆達巴城有一個名為“幸運茶室”的地方,在那里飲茶的人們與其它茶館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它卻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茶室里竟擺放著一些棺材!而客人們則置身于棺材中間品茶,聊天。有些外來者懼怕那些棺材,不敢前往,可是一旦他們去過一次之后,就會常常忍不住想去那兒喝茶。這些奇怪的棺材也使得“幸運茶室”逐漸聞名于阿禾姆達巴城乃至整個印度。
著名的哲學大師蒙田寫過談論死亡的文章,他在文中告訴我們,死亡無處不在,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飲食起居中,它是我們每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所必須面對的。死亡,如同我們看到夕陽落下、月亮升起來的時候那樣自然而然。如果我們能夠不懼怕于想象死亡和體驗死亡,如果我們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各種災難和變故都能泰然處之的話,那么,我們就能真正領悟到生存的快樂和意義所在。人要學會“向死而生”,在對死亡的逼視中感謝我們還平安幸福地活著。
這其實是一種極致的生命體驗,從“幸運茶室”的棺材里,人們能夠感受到一種被救贖的宗教般的感恩情懷。品茶人從紛繁復雜的外在世界回歸自己原本期待恬淡與寧靜生活的內心,在這一時刻,死亡,茶與生命之間獲得了某種神秘的關聯。而這種關聯,只有進入過“幸運茶室”的人方能懂得。
事實上,“幸運茶室”中的那些棺材是依照當地宗教的風俗布置而成,這種風俗時刻昭示著人們世間最為古拙最樸素的生命哲學。
印度最著名的茶要數大吉嶺紅茶了,它的味道醇香,沖泡成奶茶后,味道更豐富,而且不容易傷胃。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