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國的國飲,傳承了幾千年。現代人喝茶,追求的是純天然最原始的味道,希望找到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受工業污染的原生態高山好茶。雖然有一部分人嘗試調飲,加入蜂蜜和糖份等,制成歐美風情的下午茶。但是大部分人喝茶時,是不會往茶葉里添加各種佐料的。
有些人甚至認為,調飲茶品是外國人的發明,是出口轉內銷,是舶來品。其實,壓根不是這么回事。在我國古老先民發現茶葉的價值以后,開始利用茶葉的藥用和食用價值,除了最初的生嚼茶樹鮮葉以外,就是用其他的佐料來調飲。
在春秋戰國時期,茶葉經常被當作茗菜來食用,《晏子春秋》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晉書》中曾有過茗粥的記載:“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所以,在唐朝以前,飲茶之風還沒有在全國盛行,只在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區流行。而且,當時人們喜歡在茶葉中加入生姜、大蒜和食鹽等一起煮。因此,古人喝茶又叫做吃茶,這種食用茶葉的傳統,甚至保存到了今天。在云南少數民族基諾族中,當下仍然有將新鮮茶葉揉碎配辣椒,加鹽加水拌勻食用的習俗,當地人稱之為“涼拌茶”。
到了唐朝以后,茶葉開始大發展大繁榮,從江南地區推廣普及到北方地區,甚至很多游牧民族也開始飲用茶葉。根據《膳夫經手錄》記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茶葉的需求量劇增,導致茶葉的種植生產面積迅速擴大,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形成了8個道43州44縣,遍及今四川、河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13省的茶葉種植格局。
茶葉產量的增加,使得普通老百姓開始普遍飲用茶葉。此時,茶葉的沖泡方法也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煮茶變成了唐代的煎茶法。關于這一點,在茶圣陸羽的《茶經》中,曾有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記載,唐朝蒸青團茶的制作方法包括:“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
而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備水、生火煮水、調鹽、投末、育華、分茶、飲茶、潔器等幾個步驟。其中我們看到,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在煮水以后,初沸之時一定要調鹽。也就是在說,煎茶時要先放一點鹽,用來調味。
為什么在崇尚自然,追求真味的文化傳統中,要往茶葉中加鹽才能飲用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唐朝時期茶葉的加工工藝與當今有很大區別,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唐朝蒸青團茶制作時,苦澀味比較重,如果不加其他調味品進行沖調,喝起來口感不佳。所以,在煎茶時,加入一定量的食鹽,可以改善茶湯中的苦澀味,使得茶湯更加可口。
從科學的角度講,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目前主要是通過合理膳食獲取。我們在炒菜的時候,尤其是燒制肉制品時,其所含有的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與食鹽中的鈉元素結合形成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從而起到提鮮的效果。
茶葉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含量,這也是茶湯滋味鮮爽的重要原因。在茶湯中加入適量的食鹽,可以起到提鮮的效果,從而遮掩苦澀味,改善口感。所以,唐朝人喝茶喜歡在茶葉中加入一定的食鹽。到了宋朝以后,茶葉的制作工藝進一步改善,通過去膏壓榨等工藝,將茶葉中的苦澀味去除,使得茶湯中的苦味減少,再加上喝茶風氣及時尚的改變,導致后人喝茶就不再添加食鹽,而是追求茶湯之本味了。
這就是唐朝人喝茶為什么要加鹽的原因。喜歡喝茶的朋友,平時有沒有在生活中,嘗試過在茶湯里加入食鹽或者其他的調味品,來改變茶湯的口感滋味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喝茶趣事。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