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位和尚吃茶起,便有了茶禪一味。但“茶禪一味”的正式提出源于湖南石門縣夾山寺,始于善會和尚,成于圓悟克勤。善會,唐咸通十一年受朝廷派遣住持夾山寺。他首倡“茶禪一味”,并自號“佛日”。有人來問法:“日在何處?”善會答:“日在夾山頂上。”來人又問:“如何夾山境地?”答曰:“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泉。”這就是聞名天下的“夾山境”名偈。這受偈與善會后來提出的“有眼不窺天子樂,目前聽取老僧歌”一起奠定了“茶禪一味”的思想基礎。
圓悟克勤早先師從成都圓明禪師學習經論,后至五祖處修行,蒙五祖印證,嗣其法,成為一代宗師。宋高宗贊賞其德才,賜號“圓悟”。宋徽宗政和年間,圓悟克勤住持夾山寺,潛心研究禪與茶的關系,在善會的“夾山境”基礎上終于徹悟,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此墨寶由他的日本弟子帶回國去,曾被一休和尚收藏,并由此悟道,現存于日本京都大德寺內,視為日本茶道界的至寶而被珍藏。
什么是“茶禪一味”,為什么說茶禪一味是學法和做人的根本呢?可以從苦、靜、凡、放四個方面來解釋。
一、曰“苦”
佛理博大精深,但以“四諦”為總綱。佛祖悟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苦、集、滅、道”四諦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教認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佛祖為我們指出大千世界不過是遷流不息、變化無常的苦集之地,凡是構成人類生存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在生存過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類帶來苦惱。
佛的目的是讓我們洞察在虛幻而短暫的幸福背后,潛藏著無量諸苦,是讓我們正視人生的痛苦,并進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從根本上斷除痛苦,這便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用佛法的大智慧啟發內心的本明,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亦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馂榘俨≈矗鸾祫t上清矣。”雖然從理與法方面講,茶之苦并非佛說的苦,但是茶人多善于聯想,就如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苦能降火,茶人會有很多的聯想,這有利于在品茗時品悟人生,參破“苦諦”。
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坐忘,滌除玄鑒,澄懷味象的必由之路。禪也主靜,佛教禪宗本身就是從靜中創出來的。佛教界廣泛流傳著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據說佛祖如來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不言不語,當時眾皆默然,不知所措。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于是佛祖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佛祖在不言不語的拈花微笑中,創出了禪宗。禪宗傳到中國后,初祖達摩面壁;二祖神光立雪;三祖僧燦“隱思空山,蕭然靜坐,繼承師諱”;四祖道信“即嗣祖風,攝心無寐”;五祖弘忍“棲神山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都是靜慮的典范。
禪宗和茶道都認為心靜則閑,心閑則萬法閑,心閑則萬相和。所以都主張通過“靜慮”從心中泯滅外界的一切沖突和困擾。禪者在靜默中“以心印心”。茶人在靜默中與茶對話。當代的高僧虛云大師便是在開靜時以茶悟道的。
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嵥榈钠椒采钪腥ジ形蛴钪娴膴W妙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正是要求人們從平凡的小事去契悟大道。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六記載:“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參禪如此平凡,因此便有了趙州從諗老和尚“吃茶去”公案。
“吃茶去”的公案在歷代眾多禪者中引起持久的反響,例如《五燈會元》卷七載有人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說‘路逢達道人,莫將語默對’,不知對不對?”師云:“吃茶去。”又如《祖堂集》卷十三載:“有人問‘名言妙句,盡是教中之言,真實諦源’,請師指示。”師云:“吃茶去!”再如《續古尊宿語要》卷一記載,有一次死心悟新禪師自吟一首詩:“風雨颼颼聲未休,庭前瘦柏翠光流。煙含冷淡漓無盡,誰信當年有趙州。”吟罷又自言自語問:“要見趙州么?”過了良久自己答曰:“歸堂吃茶去!”足見歷代高僧都認為通過吃茶這樣的平凡小事可悟透大道理。
四、曰“放”
人生在世,一切苦惱都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要知眾生妙明心,原與諸佛無異,只因為妄想塵勞百般纏繞,不能顯現,所以沉淪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離。諸佛憫之,不得已開示種種修行法門,無非令眾生解脫。所謂放下一切,是放下什么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為這些都是如夢如幻,如電如露,無可留戀,執之即成障道因緣,故統統要放下,盡未來際都放下,如此放下干凈了,長永了,本妙明心顯現,即與諸佛無異。”
虛云法師這段開示講得很清楚很透徹。其中所謂“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分別具有六種功能,是“心所依者”。所謂“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這六重境界。所謂“六識”即指六根對六塵的翻譯,眼識為見,耳識為聞,鼻識為嗅,舌識為味,身識為觸,意識為思慮。能夠發生認識功能的“六根”,作為認識對象的“六塵”以及由此產生的“六識”總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統統放下了,自然名利、恩怨、毀譽、得失、財物,甚至生死也都放下了。放下了一切壓在心靈的包袱,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顯見得心曠神怡。至于人世浮沉,雞鳴狗叫,一切也都如其本然,于心無礙。
修習佛教強調“放”,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心性,放下在政界、在商海、在文壇的種種思慮,不必千般思索,百般計較,讓自己享受淡淡的茶香,讓茶湯滌蕩自己的肚腸,澡雪自己的心性。放下外界社會和自己強加在心頭的榮辱、得失、悲喜以及各種心事,讓心靈空朗澄凈。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品茶來品味人生。只有這樣,才能在品茶過程中悟出禪茶一味的茶道真諦。
“禪茶一味”還表現在學習禪與茶道,都不重在看書或背誦理論知識,而是重在個性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真正明白什么是“茶禪一味”,趙樸初先生說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友們,走,讓我們一起吃茶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