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了,沏杯茶,閉上眼慢慢地品味,感受一下心靈那片刻的寧靜。心里的波浪漸漸平息,水中的倒影也慢慢的顯現得清晰了。哦,原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啊。
宋代有名的禪師青原行思曾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便是禪宗的三種境界。
而禪與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吃茶講禪,茶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通過茶去領悟禪的真諦。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因為茶能提神治昏沉,所以僧人們皆以茶為修身靜慮的伴侶。而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而茶之苦,恰恰能讓人參悟禪家所說的“苦諦”。
禪家有“苦、集、滅、道”四諦,其中以“苦諦”為首。禪家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而這些苦是我們活著的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喝一杯苦茶的滋味的確不好受,人生的苦又何嘗不比這苦茶更苦?咽下這杯苦茶,就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咽了苦茶后,靜靜的品味人生之苦吧。禪家主靜,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而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了,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禪者用茶之苦來提神,更是用茶之苦來參透“苦諦”,靜靜的品,慢慢的參,不知不覺中嘴里的苦漸漸回甘了,參透苦后,便是甘。此時,便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
慢慢的甘味也消失了,又回歸到了未吃茶前的平淡,原來,吃茶是這么的平凡。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中的,禪茶一味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契悟人生的大道。
苦了,甘了,無味了,放下了。身心世界都放下了,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自在了,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此時不就是那“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愿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人吧。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