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為了確保茶馬貿易順利開展,對邊境關卡管理很嚴,“守把人員若不嚴守,縱放私茶出境,處以極刑,家遷化外”。并不定期派蹤朝廷官員巡視檢查。成化年間,派遣御史巡視陜西茶事,從而確立了專職巡視監察制度。但明初,陜西馬政由巡撫兼管,后朝廷準都御史楊一清奏請由巡茶御史“兼官馬政茶法二事”,使御史巡視監察制度更加完善,這是明朝的一項創舉。
除此,明朝還對官茶的加工、貯藏、調撥極為重視。明初,四川、陜西易馬的官茶,除茶馬司保藏一部分外.其余均由各州縣分散貯存,這樣既不利于保管,也不利于調運,經常發生茶葉霉爛變質造成損失的事故。為此在洪武三十年決定在成都、重慶、保寧、播州(明時屬四川)建立四大官茶專倉保管,并在襄城、紫陽(均屬陜西)建立制茶作坊,專門加工統購的官茶。為了確保運輸路線的暢通,還修筑道路,增設驛站,以官運為主,商運為輔,組織軍民專業運輸,這些措施使官茶的貯藏、加工、運輸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和制度,這也是明朝的創舉。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