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從被發現時起,很長時間都不是作為飲品被利用的,最初的神農時期,茶葉為藥用和食用,“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就說明茶葉可以解毒。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將鮮葉洗凈,放置陶罐中,或加其他食物,或單獨加水煎服,再連湯帶葉服用。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雖身為國相,但生活簡樸,以糙米、茗菜為主食;此外,《廣志》也有記載,將茶葉、蔥姜、茱萸等用水煎煮成茗粥或與米面煎煮成面茶。今天生活在云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基諾族仍舊有涼拌茶的吃法。
茶飲作為一種飲品并推廣始于漢代,西漢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賣茶”,可以看出,在西漢時期,茶葉在四川一帶的官吏家中已成為一種飲品,買茶也成為了一種生活常事,專業市場已近形成,茶葉已經商品化。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迅速推向全國,飲茶也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中,人們飲茶崇尚簡樸,東晉《中興書》記載有吳興太守陸納以茶和水果招待將軍謝安的故事。
以茶待客,是倡廉節儉,與茶本身的清新風格相符合。當時的南齊武帝也提倡以茶為儉,曾下詔書說:“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