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云南寧蒗縣,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是一個勤勞、善良的民族,根據國家對民族的識別,屬于納西族。
摩梭女人創造的母性文化,構筑的女性色彩,被稱為“人類母系社會文化的活化石”。在《史記》和《漢書》記載,古代摩梭為游牧民族,稱牦牛羌或牦牛夷,意為放牦牛的人。
摩梭人為游牧民族,居無定所,他們的所需物資緊缺,加上以牛羊為食,也沒有其他新鮮的蔬菜來補充營養,這就需要喝茶來消膩、補充維生素和營養,茶就成了當地人們補充營養的主要來源,喝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
茶葉不僅僅作為飲料存在,并在生活中被當作圣物,被廣泛運用。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摩梭人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茶俗文化。
摩梭人素有好客、尊客的風俗,摩梭人民間諺語說:“難得朋友進家門,對待朋友要真誠。”賓客進屋后,一般先用干果、酥油茶、蘇浬瑪酒、糌粑來迎接客人,然后是殺雞、煮豬膘肉等招待客人。
罐罐茶
原料為下關沱茶或方茶,隔山消(一種幫助消化的藥根,味苦澀,近似茶味)、藿香。將5克左右的泡茶放入茶罐內,置于火炭上烤,待罐內散發出茶香,放入1克隔山消,加水煨漲,喝濃茶的就多煨片刻,喝前再放一小點藿香粉,味道十足。
摩梭人認為,這種罐罐茶對腸胃有炎癥或食欲不振的人有奇效,這是一道獨特的藥茶。這種茶適于老人飲用,起到保健的功效,對消化不良的小孩,也有很好的療效。喝這道茶時,茶點一般用水悶粑粑、烤土豆,炒米花。
原料選用當地上好的稻米,和“磚茶”或“沱茶”。
講究的人家,“磚茶”或“沱茶”必須在做糯米飯時,放在甑上蒸松,晾曬后備用,這樣茶葉就會浸透著一股糯米香味。先把米焙成金黃色,烤熟后,再把茶葉投入陶罐慢慢抖動,茶香四溢時,加水用竹候攪動煮沸片刻,做成第一道油茶底湯。之后,根據不同口味,加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紅糖,雞蛋、米干皮等,這樣可以做成甜或咸的味道,是一道富有摩梭風味的特色小吃。
永寧坪的摩梭人與瀘沾湖的摩梭人都有炒油茶的習俗。瀘潔湖地區的摩梭人用酥油,而永寧坪的摩梭人則用羊板油。先把稻米、茶葉放入鍋中,生火翻炒。
這一道環節與其他民族的烘烤不同,它是直接翻炒。米和茶散發出香氣時,加入羊板油繼續炒。羊油融化后,再加人蘇麻和鹽,最后加水煮3分鐘即可。
永寧坪摩梭人喝茶待客的場面很熱鬧:他們在院子里用一個大鍋炒油茶,主人會不停地舀茶、送茶,讓親朋好友喝個夠。
摩梭人有句諺語“早上喝碗油茶湯,不用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油茶湯,一天勞累全掃光;一天三碗油茶湯,雞鴨魚肉也不香”。做油茶湯,先將核桃切碎,芝麻舂成粉狀,備用。
用砂罐烘烤大米和茶葉,待茶葉、米顏色酥黃,發出焦香時,加入羊油、水、鹽和核桃粒、芝麻粉,小火慢燉。油茶湯風味獨特,香氣撲鼻、既醒腦提神,又消渴解酒。油茶,要喝四杯,寓四季平安,福祿壽喜。摩梭人的油茶是茶,也是湯,是食品和飲品,湯品和茶品的結合。
永寧馬幫,白天頂風冒雨趕路,晚上基本在野外支蓬露宿。為驅除一身的疲憊和寒濕,他們扎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煮姜湯茶。用的原料,與漢族的姜湯茶不同,他們以姜片為主料,同時輔以茶葉、黃豆、芝麻和鹽,先在陶罐中將黃豆煮熟,然后逐一放入姜片、芝麻、茶葉、鹽一起煎煮5分鐘,既能暖身飽肚,又能驅寒療疾。
摩梭語為麻麗
打酥油茶時先用土茶罐煨茶,到5分鐘時,把3克左右的酥油投入打茶桶內,加上酥油、麻籽等作料,有的也加雞蛋、核桃等。把煮沸的茶水倒入打茶桶內,用打茶棍上下抽打,真到水乳交融,酥油茶就做好了。
茨茸卓瑪家是寧蒗典型的摩梭人家,走訪她家時,茨茸卓瑪的母親首先就端上一碗酥油茶,高興的說:“你從遠方來,沒有什么好東西招待你,喝碗酥油茶,暖暖身體”。酥油茶色澤乳白,香味濃郁,清晨三碗下肚,神清氣爽,全身暖和。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