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所謂三茶六飯,茶和米經常相伴出現,這種關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終于由一個名詞把它們融為一體了:茗粥。又叫茶粥。
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說法,“淹留膳茶粥,人我飯蕨薇(儲光羲《吃茗粥作》)”,“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楊華《膳夫經手錄》)。《北堂書鈔》則記載:“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無為,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嫗,獨何哉?”
看似很明確,其實不然。采了葉煮,煮完之后呢?是飲其汁還是連汁帶葉吃?里面有米嗎?如果沒有,為什么叫“粥”?是否還添加其他作料?有人賣茶粥,是作為主食還是點心還是像今天這樣的飲料?
有人認為,茶粥有兩層意思,一是“煮制的濃茶,因其表面凝結成一層似粥膜樣的薄膜而稱之為‘茶粥’”,二是以茶汁煮成的粥(李震編著《茶之道》)。第一種解釋基本上認為茶粥就是濃茶,而第二種在現代人看來比較容易接受。汪曾祺就傾向于第二種解釋,這位文體高手在一篇并不著名的散文《尋常茶話》中寫道:“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說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唯‘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我幾乎就相信這個解釋了。
但是,就在2005年6月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我看到了第三個說法,在魯峰的《唐朝人怎樣喝茶》文中,有這樣的話:“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莫非,這才是茶粥的真義?
古人喝茶和我們今天是不同的。那時還很少散茶,也不是清飲。歷史學家徐連達所著《唐代文化史》,也指出唐人煮茶不用清水沖泡,而是多用姜、鹽拌和煎煮,還有加酥椒之類的。日本的岡倉天心在《說茶》一書中,也用驚訝的口吻記錄了中國的這種飲茶方法:“把蒸好的茶葉放在臼中碾碎,之后制成團子(團茶),和米、姜、鹽、橘皮、香料、牛奶一起煮,有時還有洋蔥!”雖然配方不盡相同(估計是隨各地原料、各地人口味而異,對于茗粥而言,最重要的區別是有的有米,有的沒有米),但內容都非常豐富,遠遠超過今天的三泡臺、擂茶之類。換言之,那樣的茶,離我們現在理解的透明清澈的液體相距很遠。
到了宋代,用鹽煮茶遭到拋棄,后來用姜也少了,漸漸趨于清飲。蘇東坡《東坡志林》中說,“近世有用此二物(指鹽和姜)者,輒大笑之。”他的弟弟蘇轍在《和子瞻煎茶》中也譏諷道:“北方茗飲無不有,姜酪椒鹽夸滿口。”既然如此,蘇東坡《絕句》之二“偶與老僧煎茗粥,自攜修綆汲清泉”,這里的茗粥,應該不是唐代那樣內容復雜,看上去像粥的東西了,而就是清茶。
本來,茶的含義、茶的飲法就是隨時代推移而不斷變化,古人要如何對待茶、料理茶是他們的自由。明白了歷史上的茗粥是什么,并不妨礙今人各行其是煮茶粥,或創制各色新茶粥譜,大不了自食其“粥”,打什么緊?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