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間,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革登茶山面積雖小,但因離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氣。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間,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革登茶山的茶屬大葉種型,因茶芽粗壯、滿枝銀茸,民間稱之為“大白茶”。據說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有一位“每天吃六碗米,使九斤半鋤頭”的陳六九去江迤(即瀾滄江)邊做生意,在茶山壩發現白茶種,便偷偷地摘得數十粒種籽,藏于竹筒扁擔中,帶回秧塔。先種在大園子地,經數年培育,成長很快,而后擴種到周圍十四塊茶地,曾達三、四畝面積,年產三、五擔茶。革登茶山面積雖小,但因離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氣。
古六大茶山大茶樹非常多。但都未能入歷書,唯有革登這棵大茶樹入了冊,且被戴上王冠,它的“獨高大”可想而知。據說那棵茶王樹一年可摘鮮葉五擔。茶王樹就在“孔明”身邊,茶山人認為這棵茶王樹是孔明所種,所以每年春茶開摘前,幾個茶山的茶農都要來拜茶王樹祭孔明。茶王樹梁子有兩公里長,山坡不陡較平緩,是個大草坪,可供上萬人聚會玩樂,清朝時期每年祭茶王樹時,場面非常熱鬧,幾千人在大草坪上,面對孔明山叩首、敬酒、對歌、跳舞,祈禱茶山興旺,日子太平。據說在茶王樹梁子上唱什么,對面的孔明山就會回應什么。那棵被載人史冊的茶王樹民國初年枯死,如今僅留下一個樹坑,坑內長滿荒草,已看不出坑有多大,樹坑周圍長著不少、茶樹,是茶王樹留下的“子孫”。
茶王樹梁子過去有孔明廟、山神廟,現都坍塌,僅剩殘垣。茶王樹梁子附近有個山包叫松樹茶園,光緒年間還有上百畝茶園,現僅存幾十棵茶樹。茶王樹梁子坡腳便是新酒房村,新酒房村已沒有茶樹,現有二十多戶人家,家家會烤酒。清朝時期新酒房的人會烤制一種顏色翠綠的酒,新酒房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但那種綠酒技術現已失傳,現在的村民只會烤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