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斗茶,又稱“茗戰”、“點茶”,宋代斗茶的主要內容是集體品評調茶技術和茶葉品質優劣的一種形式。
隨著民間飲茶之風的盛行,斗茶在民間普及。文人們也不甘落后,在書齋里、亭園中也以茶相較量。最后連皇帝也參加了斗茶行列,宋徽宗趙佶親自與群臣斗茶,把大家都斗敗了才痛快。
先說說斗茶到底是怎么在斗?!恫桎洝分刑岬剑?quot;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鈔茶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沒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我想你們大概看得暈暈乎乎的,哈哈,好,來圖文翻譯一下斗茶從準備之初的順序。
當然,首先,要有個茶餅,然后呢:
一、炙茶
先將茶餅"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二、碾茶
用干凈的紙包裹,槌碎,然后碾細。若過夜,則色昏。
三、羅茶
把碾好的細木過篩,篩上粗末再碾、再羅。
四、烘盞
凡是點茶,必須先烘盞使之熱。如果盞冷,茶就浮不起來。
五、點茶
先投茶,然后注湯,調成膏狀。(至于投茶量,據唐蘇《十六湯品》載一般"一甌之茗,多不過二錢",按晚唐一錢重約為今四克換算,二錢約為八克,這是很濃的。),第一湯沿盞壁注水,不要讓水觸到茶,先攪動茶膏,漸漸加力擊拂,手輕筅重。
第二湯從茶面上注水,先繞茶面注入一周,然后再急注,用力擊拂,茶面上升起層層細泡。
第三湯時注水要多,擊拂要輕而勻。第四湯注水要少,攪動稍慢。第五湯稍快一些,攪動勻而透徹。第六湯用筅輕輕拂動乳點。第七湯分出輕清重濁,茶液稀稠適中,就可以停止拂動。
六、品評,也就是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
一比茶湯表面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越白越厚越好。二比湯花與盞內壁相接處出現水痕的快慢,湯花緊貼盞壁不散退叫"咬盞",湯花散退后在盞壁留下水痕叫"云腳散",為了延長"咬盞"時間,茶人必須掌握高超的點茶技巧,使茶與水交融似乳。誰先出現水痕便輸了"一水",比賽規則一般是三局二勝。兩條標準以第二條更為重要。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