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安化縣陶澍研究學會陶穩固一行到安化縣江南鎮洞市黃花林場、鷂子尖、竹林灣、洞市老街、茅坪、麻霞嶺等地考察茶馬古道歷史遺存時,在安化古縣治梅城以及寶慶府(今邵陽市)至洞市老街的必經之道——鷂子尖上,發現了刻錄有安化籍清朝大臣陶澍之父陶必銓撰寫的《鷂子尖茶引》,陶澍為茶亭捐茶銀和田畝以及嘉慶二十四年陶澍到川東兵備道上任時路過鷂子尖所題的七言詩石碑。
陶澍之父陶必銓1805年撰寫的《鷂子尖茶引》,于道光四年20年(公元1824年)由黃花溪陶清茂鐫碑于鷂子尖茶亭。茶碑為方形,其原文如下:“禹貢荊州之域,三邦底貢厥名,李安溪以為名茶類,竊意吾楚所轄。如今之通山、君山及吾邑,實屬產茶之鄉。‘六書’文古簡,后人始加以艸,而名乃從茗,則李說近是已。顧茶產于山,而高山崇嶺,行人往來,渴而欲飲者,往往難之。夫樾可蔭暍,救死良法也。然與其救之于已死,不若全之于方生。如十一都之鷂子尖,上下十余里,亦一險阨也。有某老人者深垂憐念,日汲水半山中,煮茗古亭以待渴者,行路便之。所賴仁人君子,廣為施濟,以佐老人之不逮。庶幾功博人間,不獨經傳陸羽,露裛雙芽;歌續盧仝,風生七碗己矣。是為引。萸江陶必銓撰。”
同時,這方形茶碑的正面是“喜施川東兵備道陶大人官印澍捐茶銀貳兩正”幾個大字,接書一行小字“甲申年又捐修屋五四千文,頭人陶清茂”,落款是“皇清嘉慶庚辰年五月內陶占江立”。前三行是茶引文“便之所賴仁人君子廣為施濟,以佐老人之不逮。庶幾功博人間,不獨經傳陸羽,露裛雙芽;歌續盧仝,風生七碗矣。是為引。萸江陶必銓撰”。刻到正面的兩行文字和落款,是為了將陶必銓的名字放到與其子陶澍一個面上來,體現出對長輩的尊重。這是陶澍捐修茶馬古道的記載,其回家祭祖后,于嘉慶二十四年十月十一日步行去川東上任,路過鷂子尖,看到茶亭老人因而捐茶銀。
碑的左側面是陶澍過鷂子尖即興所題的七言詩:“盤旋直上五云高,千里河山一望遙。我本玉皇香案吏,置身莫訝立煙霄。己卯年路過鷂子尖十月十一日云汀陶澍題”。抒發了他置身煙霞,遙望千里河山的豪情。
另有一塊是陶澍在任兩江總督時為鷂子尖茶亭捐田四石的殘碑,這說明陶澍為了家鄉茶馬古道的建設,多次解囊捐贈。這碑記載了捐田四十畝。清朝記田畝可以用谷種來記,一斗田就是要花一斗谷種的田,面積相當于一畝,四石田就是四十畝。這些捐田為茶亭的長久收入,用于茶亭的維護和守亭人的生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