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中英戰爭是鴉片貿易引發的戰爭,所以被我們稱為“鴉片戰爭”,而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則是“波士頓傾茶事件”,起因正是由于英國人征收茶葉稅,而東印度公司則通過政府背景壟斷了美國茶葉貿易,以很低的價格對美國市場進行傾銷。所以,從這個角度說,美國獨立戰爭按照我們的習慣,可以稱之為“茶葉戰爭”。從《美國和中國最初的相遇》一書中,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間接原因居然是中國和中國的茶葉。
美國人喝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當時紐約還是荷蘭的殖民地“新尼德蘭”,荷蘭殖民者在美國最先開始飲茶。“由于他們喝的中國茶葉由荷蘭供應,這片荷蘭殖民地也就成為美國追慕中國風的發源地。”1644年,英國占領新尼德蘭并改名紐約之后,也順帶繼承了一大批飲茶者。從那時候開始,喝茶的風尚傳遍整個北美殖民地。當時美國人對茶葉的沉迷程度甚至讓外人感到驚奇,到訪波士頓的英國人班尼特觀察到,“女士們熱衷喝茶,沉迷于個中雅趣,仿效倫敦淑女的優雅,家務置之不理。”某些飲茶達人甚至學會講究喝茶的用水、器具,設計了特制的“茶水泵”,從地下汲取甘甜的泉水,茶壺也以中國陶瓷為風尚。這段時間美國殖民地年茶葉消耗量高達570萬-650萬磅,相當于每人每天飲用1.4-1.6杯茶。美國人對中國貨的喜愛從茶葉開始,擴展到絲綢、陶瓷、漆器、茶幾等,有些人為了追這股“中國風”,“經常當掉戒指和餐具,以滿足這昂貴的嗜好”。當時的美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許多殖民地富人常常在內心覺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人一等,所以仿效宗主國上流社會的精致生活也是追求“中國風”的一個原因。當時英國航海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只能跟英國展開貿易,所有進入殖民地的中國貨物都必須經手英國,更準確地說,是要通過獨攬英帝國遠東貿易的英屬東印度公司,這也間接導致了中國貨的昂貴。
北美殖民地的茶葉需求如此巨大,而有國家背景的壟斷企業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價格又偏高,于是走私茶葉行為泛濫。英國當時開始走向全球稱霸,需要龐大的行政經費和軍費,使他們不得不考慮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稅收。1767年,英國通過了《唐申德法案》,該法案規定對進口到北美殖民地的茶葉、玻璃、紙張、鉛、涂料課稅。1773年5月英國又通過了《茶葉法案》,允許東印度公司將滯存倉庫的2000萬磅茶葉以極低的價格在北美殖民地傾銷,從而挽救瀕于破產的公司財務,這一行為嚴重觸犯了長期從事這項業務的美國商人利益。
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正是茶葉。1773年12月16日晚上,殖民地人偽裝成印第安人登上東印度公司的船只,將342箱約9萬磅的茶葉搗毀并倒入波士頓港。在美國人看來,茶葉稅的存在,只是英國長期策略的序曲,東印度公司要壟斷的不只是茶葉貿易,還將擴大到其他外國貨物。美國人于是掀起了一場抵制英國茶葉的運動。盡管如此,在美國獨立后還是有不少喜歡喝茶的人,所以就有了美國獨立后“中國皇后”號對華貿易的歷史性首航。
美國與中國最初的相遇是在打贏了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人的貿易壟斷之后實現的,中美關系史真可以說充滿了重重磨難。1783年9月,《巴黎條約》的簽訂正式結束了美國獨立戰爭,就在第二年,“中國皇后”號揚帆出海首航,拉開了中美航海時代的貿易序幕,同時美國也成為英國海外貿易的競爭對手。美國人懷揣著打開中國廣闊市場的“中國夢”,滿載西洋參、毛皮、海參等貨品出海遠洋,他們一直夢想著有一天數億中國人釋放出消費主義的浪潮,好賺個盆滿缽滿。然而,這一夢想并未成真。那時的中國是個號稱自給自足的“天朝”,對美國商品實在了無興趣,盡管美國人帶來的西洋參、海豹皮、海獺皮和檀香深受中國人喜愛,但這些商品的貿易也遠遠抵不上支付茶葉、絲綢等商品之費,不足的部分要用“西班牙銀元”支付,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在近三個世紀里,中國就是歐洲白銀的墳墓,所有的白銀有去無回。”嚴格上說,不是歐洲的白銀,而是歐洲殖民者通過掠奪、開采美洲殖民地的白銀,這些帶著殖民地土著鮮血的白銀大量流入了中國。
英國為了解決對中國貿易的“入超”問題,選擇了通過鴉片貿易來解決。正如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這部巨著中所分析的,鴉片戰爭不是簡單的鴉片貿易問題,背后還有中英外交關系不平等、廣州一口通商、“十三行”官商政府壟斷對外貿易等問題,但是英國政府罔顧中國禁令,為了庇護英國商人而挑起戰爭,畢竟是違反道義的行為,當林則徐發布鴉片禁令時,美國政府和美國商人均立即表示支持。1839年穿鼻之戰后幾周,林則徐“永久”禁止英國人參與廣州貿易,英國商人的商品全部滯銷,這時候美國人乘虛而入,具結承諾不帶入鴉片后,美國人獲得了繼續交易的權利,因此有條件成為英國人的中間商,然而這種無本買賣好景不長?!赌暇l約》簽訂后,英國獲得了更多有利的貿易條件,還占領了香港島,美國人也復制了相關條款,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在英國人保持緘默的鴉片問題上,中美條約規定,販賣鴉片的美國人將按中國法律判處,美國政府不予保護。當時美國總統認為《望廈條約》是“公平,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偏頗的優勢”的條約,旨在促進中美貿易健康發展,然而封閉了數百年的天朝上國,肯定是不能理解的,也不能領這個情,到今天依舊把它視為一個不平等條約。
美國人的中國淘金夢破滅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并不像美國商人想象的那樣富有。晚清的中國財富兩極分化極為嚴重,除了少數富人,絕大多數中國人極為貧困,貧富懸殊導致內需不足。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也經歷了一場破滅。歷史學家陳國偉指出:“美國人越了解真實的中國人,就越會打消他們想象的東方情調,對中國文明的尊慕和效仿也就逐漸消解。”一個旅居廣州的費城人說中國人“與歐洲人相比,就是一群綿羊,他們的百萬軍隊可以被輕松消滅”。中國夢破滅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帝國主義,在鴉片戰爭后,美國徹底失去了對華貿易的優勢,但他們找到了另一項生意,那就是運輸中國“苦力”到美洲殖民地種植園,這項生意的血淚、苦痛并不比鴉片貿易給中國人帶來的少。在19世紀中葉美國淘金熱后期,華工遭受了各種虐待,其中很多還是中國商人施加的,隨著《排華法案》的頒布,對華人的種族主義歧視和虐待也達到了高峰。總而言之,用作者的話說:“在美中貿易的早期,市場力量推動了自然資源和人力的開發利用,文化上充斥著無知和傲慢,這些問題到今天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關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