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由南方產茶區運往少數民族消費區,路途遙遠,而且朝代更迭,版圖變更,運輸路徑也隨之而易。
中國最早的茶葉運輸之路是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贊唐朝時,由四川、云南往西藏的路徑稱為歷史上的茶馬古道。
明朝時,由四川、湖南往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的路徑叫“古絲綢之路”。在漢代時就開辟了由中原至西域的絲綢之路。
茶馬古道或絲綢之路上承擔運輸任務的茶葉商人,主要是山西商人和陜西商人。因為山西靠近中國的北部地區,而西安是全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商人把茶葉從東部運到西部,從南部運到北部,并換回中原地區所需的馬匹、毛皮、藥材等,從中獲得高額利潤。
安化在明朝時就是黑茶主產區。山西、陜西商人不顧路途遙遠,千里迢迢來到安化,買山植茶,設茶莊、行、茶商號加工,將產品源源不斷運往西北地區和北部地區,也銷往喜歡中國茶的俄國、英國等國家。清朝中后期,至民國年問,安化黑茶產銷興盛、名揚四海。
(一)安化黑茶的銷售地點
安化黑茶分甘引、陜引、花卷茶(俗稱安化千兩茶)三種,陜引銷售山西、陜西、綏遠、察哈爾等省,而以西安、太原為市場;甘引銷售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及蘇俄境內,而以蘭州為市場;花卷茶銷山西、寧夏、河北及察哈爾、綏遠一帶,而以太原為市場。
(二)安化黑茶的運輸方式
以船運、馬馱為主,俗稱“船艙馬背”,亦成了船艙馬背式的“茶馬古道”,是以安化為起點的茶馬古道。自通火車、公路后,則以船車運輸為主。
(三)安化黑茶的運銷茶路
1.安化——益陽——襄樊——涇陽——蘭州線
黑茶在茶號成貨后,用帆船由安化運至益陽,(未通行火車時)由益陽換大帆船運至湖北沙市,經天門樊城至老河口,改用馬馱、馬車經龍駒寨運西安,甘引則直運涇陽。
2.安化——益陽——武漢——鄭州——涇陽——蘭州線
火車通行后,由安化水運至益陽的黑茶換大船運至漢口,沿平漢鐵路如花卷茶運至河北之正定,轉正太路車至太原,陜引、甘引至河南省之鄭州,轉隴海路車到西安咸陽,甘引再換汽車或馬車(馬馱)至涇陽,在涇陽壓制成磚(茯磚),每磚重5斤(連紙包5斤4兩)為一封,裝蘭州包,每包48封,再運蘭州。
3.安化——益陽——安鄉至宜昌——重慶——涇陽——蘭州線
抗戰軍興,黑茶運銷,須轉變路線。
黑茶由安化水運至益陽后,用小輪拖帆船,經沅江、安鄉、公安、松滋至宜昌;由宜昌改駁帆船,用較大之輪船拖,經巴東入四川、經巫山、奉節、云陽、萬縣、豐都……至重慶;由重慶用小輪拖,經合川、南充、蒼溪至廣元;由廣元裝車入陜西,經寧羌沔縣褒城鳳縣至寶雞:由寶雞換裝火車,經扶廣、平興至咸陽;由咸陽裝車運涇陽,改壓成磚(茯磚);由涇陽裝船,沿涇河至邰縣;由邠縣裝車,經長武入甘肅經涇川、平涼、隆德、靜寧、定西至蘭州。
4.安化——煙溪——溆浦——保靖入川——重慶——涇陽——蘭州線
黑茶由安化裝船沿資江而上駛至安化煙溪;由煙溪裝車運至溆浦低莊改小船至溆浦大江口;由大江口沿沅水下駛,經辰溪、滬溪至沅陵;由沅陵換小帆船沿酉水沂流,經永順、保靖之里耶、魯班潭裝車入四川至西陽彭水;由彭水改裝帆船經涪滬長壽至重慶;到重慶后,沿第三路線至涇陽、再運至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