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地處祖國西南邊疆,高山大川縱橫,不便使用車輛或舟楫作長途跋涉,需要人力肩挑、背負和騾馬等畜力馱運,馬幫成為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使普洱茶、磨黑鹽等物資的大規模運輸成為可能。茶葉的遠征性和交通的獨特性塑造了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成為最重要的文化傳播通道。
普洱茶馬古道寧洱段遺址,現存的有茶庵塘段、孔雀屏段、那柯里段、石膏井段、石丫坡段等。古道鋪建于嘉慶十七年至道光三年(1812年—1824年),當時為方便向京城進貢普洱茶,由官方出資修建。古道上的石板條,全靠腳夫從幾里甚至幾十里外的山澗、河谷一塊塊地背上山,那些輕則幾十斤,重則上百斤的板石、條石,是先民們用血汗的代價運來,任務之重、勞力之大,嘆為觀止。石鑲古道沿著原始密林遮蓋的山崗箐頭,盤山而上,古木參天,林蔥鳥語。石鑲路的石面上,被眾多騾馬的鐵蹄踏成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馬蹄窩。
普洱茶馬古道雖僅存幾段遺址,但它自唐代以來,伴隨普洱茶的流通、馬幫運輸業的發展,為促進邊疆與內地,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交流,特別是促進中國滇川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洱茶馬古道始于唐代以后,隨著農業和蓄牧業的興起,物資交換與對外交往的擴大,步驛道路已具雛形。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思茅辟為陸路商埠。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設立海關,商賈云集,馬幫四至,被譽為“東南亞陸路碼頭”。普洱是連接祖國內地和邊境貿易、商品交流的貨運中轉地。據《普洱府志》記載,以普洱府為源頭出境的茶馬古道有進京官馬大道、普洱西藏茶馬大道、普洱江城茶馬道、普洱瀾滄茶馬道、普洱易武茶馬道5條。民國8年(1919年)之后,思普地區“瘴氣”(瘟疫)流行,邊貿貨運由興盛轉入衰落。民國22年(1933年)省政府下令將昆洛驛道沿途進行整修。抗日戰爭期間,普洱茶馬古道成為中緬戰區的軍事運輸線之一。1951年至1953年,在昆洛公路建設中,普洱茶馬古道在后勤運輸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歷經千年的普洱茶馬古道因歷史的變遷沉寂,逐漸被人遺忘。民間有山歌唱道:“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鳥唱歌。自從汽車通普洱,官道長滿茅草棵。”
現代交通興起后,雖然茶馬古道和馬幫逐漸被邊緣化,但普洱茶馬古道因表述普洱茶文化,傳達普洱府沉淀歷史,逐漸發展為文化符號,變成文化產業品牌,產生巨大的社會歷史價值。
普洱茶馬古道是普洱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文明古道。普洱茶馬古道可說是漢藏民族團結的紐帶,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普洱茶馬古道的形成絕不是偶然,寧洱縣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疆,普洱茶的故鄉,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的原產地、加工和集散地,這就是普洱茶馬古道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原因,普洱茶馬古道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凸顯其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