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斗茗、茗戰。
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風俗,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
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極盛。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
古人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斗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后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后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于煮茶。
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場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
斗茶,或多人共斗,或兩人捉對“廝殺”,三斗二勝。
斗茶者對源水的要求極為嚴格,特別講究用水的功夫。一般的斗茶者多選用泉水、江水等活質水源,高雅一點的也用植物瀝水。有時茶質雖略次于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
所以有的比賽要求用同樣的水煎茶,這樣最能檢驗茶質和技法的優劣。這種斗茶,必須了解茶性、水質,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內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戲。
斗茶品,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
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并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
宋人楊萬里詠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云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從古至今,斗茶作為一項民俗活動,一直被我們繼承并延續發展著,一直是廣大茶友們所熱衷的活動,不管是是由全國各產茶區舉辦的茶評比會,還是愛茶好友之間的比試,其實都是斗茶的繼續和發展。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