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勐臘縣象明鄉(xiāng)內(nèi)的古茶山上,當?shù)夭簧俨柁r(nóng)還保留著春季幾乎只采“芽茶”的習慣。這種習慣,與清朝宮廷在茶山實行嚴格的貢茶制度有關。
據(jù)參與制作過普洱貢茶的老人介紹,清宮貢茶要求很高。每年冬季,凡準備采摘貢茶的茶樹,需經(jīng)特別整理,舊葉、枯枝幾乎要修光。每年茶樹剛抽芽,官府就逐級下達公文催采貢茶,并派官差到各寨強調(diào)采摘和制作要求。每當這時,土司就要號召各山頭目,并往各山派出官差察看各家茶樹,以便隨時掌握茶樹抽芽狀況。一旦茶芽長度適當,就催主人采摘并囑咐要認真采摘和制作,不得損廢。如晾曬茶葉必須打“曬掌”,即約一點五米高的露天竹樓,并用簸箕、篾席之類盛放茶葉。在勐臘縣象明、易武等茶區(qū)久居的茶農(nóng)在曬茶時,有以簸箕或篾席盛放在“曬掌”上晾曬的傳統(tǒng),就是此故。
“毛尖”是采只有“胎葉”的白毫;“芽茶”是采新葉幾乎還未開放的筍狀芽,而且采摘季節(jié)不能超過三月底至四月初“小滿”。貢茶收取前,要求先由官差任選少許給主人嘗試。無恙后,又由官差品嘗,經(jīng)驗證無異味以后才收取。官差交付官倉時,經(jīng)驗證確定無差錯以后才將其分類入庫,妥善保存。
每年加工貢茶前,官方還要派官差到民間選拔制茶態(tài)度端正、身體較健康、茶葉加工技術較好的制茶師傅。經(jīng)體檢合格者才有資格加工“貢茶”。
普洱貢茶加工房為封閉式。要求制茶師一律著無袋青布工作服,不得隨便出入,出入廠房要搜身。茶葉加工中,有額定量,因而加工前后要稱茶葉數(shù)量。在廠房后門外的隔壁有茅廁,茅廁內(nèi)有便桶,便桶有專人及時處理。后門口置有凈手水槽而且有專人把守監(jiān)督,制茶師解便回來必須換裝并洗手。違者因當日普洱貢茶作廢而將受重罰。次年還要補足頭一年作廢的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