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茶市場當中,同一類型的產品一旦掀起了價格戰,往往就是品質下滑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價格戰是在產品供過于求的情況下,茶商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的一種銷售手段。畢竟人都是要生存的,不把茶換成現金,茶商是要關門歇業的。
茶從賺錢到不賺錢,往往是悲劇的開始。這就好比1000元的成本投入,最終只換回了800元。雖然能幫助茶商解決眼前的危機,但也失去了擴大再生產的本金。一旦虧損出現,許多茶商都會選擇降低產品質量來維持利潤。畢竟在價格戰期間,唯一能夠降低的只有成本。
假冒偽劣古樹茶的橫行與劣質小青柑的泛濫,究其根本還是價格戰引發的悲劇。在生存面前,守住道德是多么的蒼白無力。茶商可以接受短期的虧本,但無法承受長時間的虧損。在價格戰進入到白熱化的程度,每個人都已是弦上的箭矢,不把生產出來的產品變現就沒辦法支撐企業的運轉,因為產生了虧損就必須要從下一批產品身上找回。有人說可以放棄,但問題是放棄之后能去哪里。就好比現在能放棄老班章嗎?既然要從下一批產品當中找回利潤,在價格不可能上漲的情況下,產生利潤就只能降低成本,然后價格戰就變成了成本戰,一開始只是一點點的降低,這還不足以令產品產生很明顯的質量下滑。降低成本之后又可以打新的價格戰,然后如此往復。總有一些茶企因為跟不上節奏而被淘汰,活下來的茶企只能在被破壞的市場環境中艱難求生。
當一些產品開始大幅度打折的時候,往往就是市場變糟的開始。其實我覺得,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只有茶客。只要堅持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原則,而不去購買價格過低的產品,茶商也犯不著為搶奪市場而打價格戰,沒了價格戰,產品的質量也就能得到保證了。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