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普洱一個叫景谷的地方,人們對這個地名的了解多是因為那個地方出了一種“景谷大白茶”的稀有茶種,其實景谷也是沱茶最早的發源地。
1902年,在大理下關,喜洲商人嚴子珍和其合伙人創建了一個叫“永昌祥”的商號。起初永昌祥學習了景谷姑娘茶的做法(也就是饅頭型茶的壓制方法),當時叫谷茶。
1916年,永昌祥改革工藝,在姑娘茶的底部開窩,既便于干燥,又便于組合包裝和運輸(至于有利于后發酵和熟化那是后人附會之文),這種窩頭形的緊茶每筒五圓,每個重9兩。先生產了10擔,銷往四川大獲成功。
由于工藝源自景谷,先叫谷茶,云南話里圓而飽滿的單個體,稱之為坨,于是改叫“坨茶”,后因銷往四川沱江一帶大受歡迎,有“飲沱江水,喝下關坨”的說法,“坨茶”就逐漸演變成了“沱茶”。而此時,景谷當地原先的谷茶以景谷附近的茶為原料也在繼續生產,工藝上反過來借鑒永昌祥,以“谷莊沱”命名,后期逐漸被品質更優異的下關沱所取代。
沱茶底部的凹槽大有玄機
從永昌祥創制定型的沱茶到現代的各種沱茶,經歷一個世紀多的變遷,沱茶的外形輪廓絲毫未改!其形態精巧絕倫,在內質、口感、滋味等方面也有獨特之處。
沱茶外形從凹面看,象一只壁厚的小碗,中心凹槽部分加大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沱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保證了沱茶在長途運輸中不會霉變。沱茶外形呈半圓形,邊緣為圓弧狀的流線形,這樣圓潤的形態不僅有體積緊密、抗壓的特點,在當時茶葉僅靠筍葉、篾絲包裝的年代,這樣的產品設計還避免了茶葉在長途販運中相互磨擦、磕碰而導致茶葉缺角、掉面等影響產品銷售的情況。因此,沱茶在運輸、搬遷和存放過程中占盡優勢,方能歷久彌堅,流傳至今!
從美學的角度看,沱茶這種獨特的形狀以凹示人,隱隱有迎客之態則象征中國人含蓄內斂,質樸好客的優良品質,沱茶百年如一,始終保持如初的堅韌品質則賦予了它深沉的文化韻味,讓每一個接觸它的人情不自禁地在品飲之余細細把玩、奉為觀賞之物。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