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為魂的潮州旅游意境
感謝韓師給我機會,讓我學習潮汕文化旅游開發這門新課程,而且幸運地觸摸到茶的大門。不管是出于教學還是政府、企業工作探討,在思考探索潮州乃至潮汕文化旅游的主題定位時,大家總是研究羨慕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總想去套用或者模仿,實際上陷于經驗主義的迷茫,丟失了自我。終于有一天,我從茶杯中得到頓悟:茶,唯有茶,才是潮汕文化的意境內核,她不僅是個標簽、符號,她才是潮文化的神秘密碼,也應該是潮汕旅游核心吸引力的“真神”!
歷史上的茶,本來就是貴族文化,從秦漢到唐宋、到日本到世界,茶首先都是皇家貴族、官宦僧侶以及文人騷客的生活方式,然后才逐漸走向民間和大眾的。曾有學生在課堂上質疑:老師,您把茶說得那么高貴,可是,我怎么在潮州到處見到卷著褲筒的泥腿子也在大街邊上喝工夫茶?后來,在韓江邊的茶座里,我把這個質疑說給楊玉林教授聽,他不假思索就拍著桌子喊道:“這,不就對了嗎!這不就是對了嗎!!”是啊,這不就對了嗎?我在課堂上,沒有正面回答這位云南同學的提問,而是用“你們看呢?你們說呢?”一遍一遍的用目光和大家溝通,直到大多數同學會心地點頭微笑。是的,如果工夫茶只是少數“有錢人”的生活方式,那她就不能被稱為民俗文化或者地域文化,正是因為她是不分尊卑貴賤的全體潮人的生活方式,才使其成為潮文化的符號和內核,成為潮汕“精致生活”及其悠閑意境的深刻詮釋(注:“精致生活”,是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歷史文化展”潮汕部分文字簡介的標題)。
旅游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各地發展經濟,建設社會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當地居民和游客的福祉。旅游業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觀光——休閑度假——文化(修學、健身、養生等)旅游”的過程。潮州市旅游資源豐富,重視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城市,但是,據旅行社的分析,潮州的旅游還停留在觀光旅游階段,導游們難過的說:“多數游客只是‘路過’潮州,看看湘子橋逛逛牌坊街,吃頓齋菜買點老香黃就走了。”客人不能停下腳步,住下來,細細品鑒精致的潮州傳統文化,不能不說是大家的損失,同時也難以實現應有的經濟效益。旅游是經濟活動,簡而言之就是抓住市場的“買點”,找到自己的“賣點”,做好對接。
都市游客中,相當部分是身心疲憊的高壓力人群,他們的需要的不是趕路趕景點的疲勞觀光,而是有一方清凈脫俗的悠閑境地,可以放松休閑、釋放排解壓力、修養生息的“心靈港灣”,這是“深度游”的休閑度假旅游形態,即只到一個目的地,慢慢品賞當地文化,時間可以幾天甚至更長。還有一點,他們大多是高收入者,屬于“價格不敏感”人群。潮州的旅游賣點很多,對應上述買點的核心就是“茶”,工夫茶文化還可以解讀為:一是需要大量的工夫(閑暇時間),二是具備好功夫(技藝考究),這兩條都需要經濟基礎做支撐,她的深層涵義在于“休閑”和“享受”,這正是這個特定群體所需要的。如果以“工夫茶文化”為主題,以“山水茶城”為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定位和形象,整合鳳凰山茶文化資源,集中以“開放湘子橋、開發筆架山、開張牌坊街;開演鳳凰洲、開航夜韓江、開學古工藝”等構筑動靜相宜的“潮州文化休閑度假旅游”的意境版圖,吸引游客把潮州當作旅游目的地(而不是驛站),就有可能實現讓游客“身到、心到,錢自然就到”。工夫茶文化也可以就此得到更大的傳播和推廣,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自娛娛人、助人為樂,這也算是工夫茶精神,或者叫價值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