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
“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
陸羽言:“茶于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然善烹潔器,全其功也。”;
清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而十分之茶遇八分之水,茶只八分爾”;
水的劃分:
一般而言水分為“軟水”和”“硬水”兩種。“軟水”是山上流下的山泉水,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天然礦泉水,其流經地方多是山林的砂巖層過濾滲透出來,水中所含礦物質和氯化物較少,用來泡茶,清澈甘香。
“硬水”是指城鎮里的井水,污染較重,含有較多鈣、鎂和氯化物,水質礦性重,會導致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氧化,湯色較暗,失去鮮香和味美。
而現代城市多采自水塘的自來水,其水質加入了氯、氟兩種化學物質,用意是減低水中的細菌滋生長,水味比井水為好,而沖泡時可將水靜置一段時間或延長煮沸,力求氯、氟減少,但其效果是令到水中量小的礦物質飄逸散失,泡出的茶就比較缺少鮮味,茶人多為不用。
水的選擇:
古之以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山泉水之所以好,是因為符合“清、輕、甘、冽、活”這五項標準。
何為“清、輕、甘、冽、活”:
其一:質地潔凈之水,澄之無垢,攪之不渾。清是茶人對飲茶用水的最基本要求,澄澈無垢之水才能顯出茶湯本色。宋代盛行的斗茶首先以水的清潔作為斗茶輸贏的第一標準。古人創造了多種方法以得到“清”水,比如陸羽《茶經》中的 所提的漉水囊,是飲茶煎水前用來過濾水中雜質的一種茶具。
其二:為輕水,重水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若泡茶會使茶多酚與金屬離子結合產生沉淀,使茶湯變渾,茶味變淡。古人測量水質輕重自有一套,比如乾隆每次帶上特制銀質小斗游歷大江南北,得出北京西郊玉泉山西南麓的泉水水質最輕。
其三四:為甘、冽水,即為甘香寒冽。宋蔡襄在《茶錄》中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再者寒冽的甘泉是從地表深層沁出,水質好,溫泉則含硫磺等礦物質,不可飲。
其五:為鮮活之水,活即流動的水,不可為死水。宋代唐庚的《斗茶記》寫道:“水不問江井,要之活貴。”水雖貴活,但“波濤湍急、瀑布飛泉。或舟楫多處。”的“過激水”苦濁不堪,亦不適合烹茶。
泡茶沸水的三個階段:
陸羽把水沸的過程分三個階段。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一沸之水太嫩稱"嬰兒沸",泡茶力度不夠。二沸之水稱"得一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這是泡茶的最佳水。三沸以上水太老了,泡茶鮮爽度降低。
迫不得已自來水如何養水?
欲品好茶,先藏好水。清代袁枚言“水新則味辣,陳則甘。”如今自來水泡茶,更要“養”。接入容器“養一養”,一是沉淀,二是發散氯氣、漂白粉。經過24小時的“養水”,泡茶更有韻味。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