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判斷一個壺的出水好是不好?這對于很多茶友來說是一件必然要過的堪,畢竟這是關系一個泡茶流程是否順利和優雅的部分,如果出水不暢或者倒處迸濺在喝茶的時候是一件嚴重影響心情的事,如果是茶會,則更加的尷尬了
因此,很多朋友在選擇茶壺、勻杯的時候,除了心儀的外觀造型和優良的質地做工之外,出水常常被作為僅次于這兩者之后重要評鑒標準,甚至被很多人視為可以一票否決的關鍵指標。換句話說,一把壺哪怕樣子再漂亮,哪怕材質再名貴,一旦出水不好,便沒有實用的意義了
華而不實,這是任何時候都完全不可取的購物行為
到底什么是好的出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準則,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憑借一種直觀的感覺去判斷。可能有的商家會告訴你,這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其實,只要通過反復的使用和比較,還是不難發現一些被大眾普遍“意會”,并下意識地廣泛加以應用的標準
一,出水的流速:滯澀、迅疾不可取
滯澀,通常被表達為“有點堵”、“不暢”、“無力”,或是“不爽”。即水流行進的通路面積不夠,最直觀的察覺方式,便是倒出來的水流,比想象的細。壺嘴任何一處太窄、太彎,內部濾孔面積不夠,壺蓋通氣的孔太小(導致壺內負氣壓),都會造成出水滯澀的問題。手工壺品,特立獨行,標新立異,但是各有各的不同,因此有些地方差別較大,這一點需要多加留意。
與滯澀相反的情況,便是迅急,或者叫出水太利。往外沖,水流太猛,水柱抖動明顯,都是出水過急的顯著標志。有時候會聽到別人將這種情況定義為“出水有力”,用力過猛與力道恰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缺乏控制的水流,如同傾瀉而出,失去了茶壺出水應有的美感。而且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迸濺灑出,與現行的氣頭正盛的干泡法講究相悖,因此對于愛講究的茶人們來講,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急不滯的出水就是優雅流暢,毫無滯澀,又不出水過猛,這當然是所有人的愿望。換成主觀感覺來講,就是自然到毫無意外,舒適到平平常常不能察覺:太快的水柱易接近直線,太慢又會向下彎折搖曳,沿著壺嘴延伸成連貫優美的拋物線才是最佳的出水姿勢,也是可以借鑒的視覺感受
其實對于最合適的水柱流速來講,沒有硬性規定的,基本上各廠家的依據也只是只要不因出湯快慢引起事茶人或客人的注意就行。因為對于出水流速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剛買回去或者在挑選的時候會在意一下,真正用幾次用習慣之后,就不會有人會繼續關注了——其他的大小大家差不多也都是這樣的心理
出水的快慢,不只是影響水流弧度的觀賞性,還與茶湯的最終呈現有關聯。比如,一些不耐泡的綠茶,若是遇上出水細緩的茶壺,也許就會因為出湯過程多了那么幾秒,就錯失了最佳的口感
水流的姿態:紊亂,松弛無力不可
紊亂,就是水流顫抖搖擺,大小不一,無法維持穩定的拋物線,嚴重時甚至有散開的傾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通常是出現了時斷時續的阻礙。例如壺蓋氣孔太小,被凝結的水珠蓋住;細小茶渣攔在了壺嘴內部,隨著水流晃動,等等
松弛無力,水柱像將枯的稻草,缺乏力氣,也就是常說的“出水無力”。這可能是水流過度滯澀緩慢導致的并發癥,也可能是因為壺嘴內部不平整,阻礙了水流的前行。最終的結果就是扭曲擰轉和波浪狀的水柱,搖曳不定,但是幅度和力度偏小。水流紊亂搖曳那張圖其實也有這個問題
不紊不弛的出湯,水流自然也是不動不轉,沿著穩定的弧線從空中劃過,就像圓潤的水晶雕刻一般,呈現出安靜平和的姿態。靜,是與茶相關的一切人、器、花、事應具備的品質,哪怕只是出湯水柱的形狀。不紊不弛,不急不慢,平和穩定,優雅適宜方為好
如果水流從一開始就不穩定,待拉高三寸后,末端幾乎是完全散開,使勁砸向水面,導致水花四濺。就好比拉弓時就已經瞄偏了目標的箭,飛得越遠,差的越多。因此在以后使用的時候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難免會有站著往茶幾上的茶杯中倒水的情況,所以就要多加注意,以免燙傷
但是這樣說,朋友們也可別講究過頭了,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所見到的出水好的壺,通常水柱只是在初始階段還算安靜穩定,待拉高三寸后,后半部分仍然出現扭轉抖動,在水面激起劇烈波動。虎頭蛇尾也好,強弩之末也罷,總之還是精氣神差了那么一點,無法貫穿始終。而這樣的,是正常的情況,不是壺的問題,畢竟到了后來壺中沒有那么多的茶水之后就會壓力下降,流速和姿態改變也是正常的,不必過于計較
真正能做到圖中這樣,即便是拉高三寸出湯,水流仍舊能從頭至尾保持幾乎完美的弧線、速度、姿態,然后從容不迫的注入水面,其實并不多見。平常的時候,能做到不急不滯,不紊不弛,自然出水其實就挺不錯的。但是這樣的好與不好的之間的茶具就在于,能持續多久,能延伸多遠,倒水斟茶,用心之處盡在這里體現
水瞬間:果斷干脆
出湯結束,是所謂的斷水瞬間,是否存在回流,也許是最被廣泛使用的判定出水好壞的標準。連續成串的余水沿著壺嘴外壁下滴,最常見于瓷壺。因為披掛釉水后,茶水容易沿著圓潤的壺口邊緣流淌,這也是為什么不能以紫砂壺的標準去苛求瓷壺的斷水
常見的情況,是斷水后有一滴掛在壺嘴,或是一兩滴沿著壺嘴回流。如果出水能做到安靜平和,這種程度的回流是幾乎不影響使用的。瓷器和玻璃器皿這種情況最為常見,表面比較光滑,張力較大。至于那些立斷無余,便是如同抽刀斬麻一般,莫說是回流,連壺口都見不到掛的水珠,極致的干凈利落……其實,多是不現實的夸張說法,書里看看還差不多,真心沒見到過
Tips:出水與斷水其實是兩個概念,都是壺嘴和壺口形狀以及材質,倒水時候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很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出水好的不一定斷水好,但斷水好的,通常出水都不差
壺嘴與濾網:可多可少,但不可或缺
獨孔的壺嘴,最常見于仿古的形制。老的紫砂壺大多數都是獨孔。容量小的壺,流嘴本身就細,不便制作濾孔,也以獨孔形式居多。獨孔的好處,是給水流提供了最大的通路,但細小的渣葉也可能沖入壺嘴,造成堵塞。沖泡條索細碎的茶,可以使用為獨孔壺專門設計的內置過濾器來避免這個問題,不管是球狀的還是網狀的,解決的本質問題都是一樣的
時下最常見的內置過濾,便是圖中這種七孔或是五孔的形式,屬于多孔濾網茶壺:它的好處,是能過濾大部分的渣葉,缺陷就是水流的通路面積大幅減小,沖泡膨脹舒展程度較大的茶類時,容易被展開的茶葉擋住出水孔。同時,泡細碎的茶時又很容易把細茶渣一起倒出來,影響喝茶體驗
日本陶藝家制壺時,普遍使用球形濾網。細密的濾孔和凸起的球面,保證了充足的水流通過面積,又提供了高質量的過濾。鼓起的球體,還可以減少被堵塞的情況。但是缺陷也是很明顯的,就是工藝難度較大,且壺的容量不能太小,二者并存,所以價格也偏高一些
一些經驗:泡細碎的茶,盡量選擇帶濾孔的壺,泡舒展度高,葉片較大的茶,則適宜選用獨孔壺。茶為主,器為輔,是不變的準則
關乎出水問題的其實還有勻杯:勻杯的出水考量,與壺稍有不同。沒有經過壺嘴去控制方向,水流也就無所謂弧度流暢,反而是像細緩的泉水一般,自然垂下的姿態最為美妙。作為給客人分茶的工具,斷水利落對勻杯而言就更加重要。勻杯的使用時不會比茶壺一樣,提的那么高,所以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一點
對于使用茶壺的人而言,遇到一把出水上佳,但斷水稍有回流的壺,也并非壞事。出湯時傾斜壺身的角度大一些,末尾滴盡茶水至勻杯再復位茶壺,都可以避免滴落殘湯,污染席面。遇見斷水完美的壺,是緣分,遇不到,也莫強求。與其苛責器物完美,不如去磨練自己的使用手法。畢竟一件事的最終結果往往都是多個因素的共同協作的結果,但求一個就推到全部也是不明智和不理智一件事
遇見了手藝好的工匠,恰好他又正常發揮了,同時又放對了茶,還倒水的手法正確……這樣,才使得一杯好茶的降臨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對于手中的茶,放寬心態珍惜擁有,有時比其他的事情都重要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