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茶友一起喝茶,最常聽到的對話是:
“這茶做得不錯。”
“這茶苦味太重。”
“這茶帶澀。”
“這條有了焦味。”
換一群朋友,聽到的可能是:
“這是哪家的茶?怎么賣得那么貴!”
“這樣的茶,你看可以賣多少錢?”
“這批茶我是一斤500元買到的,聽說有的茶行賣到700元。”
您認為這樣談話的喝茶朋友是“愛茶的人”嗎?您可能回答說:“是”,因為他們對茶有深入的研究,不論是品質方面或是市場方面。您也可能回答說:“不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把茶當作朋友,只是在批判,只是在評價。
我認為所謂“愛”,應該將它(或他)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它的個性,進而客觀地欣賞它、接納它。
如果喝起茶來,就像醫師看到病人,一味地想找出它的毛病,或是法官在庭上看人,一直思考著如何論斷他的功過,這是談不上“愛”的。
假若您是在評茶室工作,每喝一口茶就記下品質上的優缺;或是在茶葉公司上班,為了進貨不得不評定每批茶樣的價格,這是工作,如此態度也就罷了,若是平常喝茶也是這樣心情,是享受不到多少“品茗樂趣”的。
所謂“品茗”,所謂“賞茶”,或“享茶”,必須轉換成另外一個態度,也就是要把茶當作一個“人”,或是當作一件“作品”。這樣的態度在人的相處上也是一樣的,您要獲得戀愛的快樂,您要取得夫妻的溫暖,您要擁有同事間的友誼,都不能以法官、醫師的心情相待。
說到這里,您或許要問:“我們要欣賞好的茶,有什么缺點難道不可以批評嗎?”
在喝茶的態度上,不能心存“上好的茶才值得欣賞”的念頭,因為有了這個觀念,您的品茗樂趣將縮得很狹小,好的茶人應該有較廣的包容力,尤其在純屬茶的風格上,盡量屏除自己的好惡之心。換句話說,如果要求自己的愛人、朋友非如何如何不可,哪里有您可以愛的人?可以交的友?
茶有各種不同的風味與特性:
——如不發酵的綠茶像一片秧苗,極富生命力的樣子;
——輕發酵的包種茶像一片草原,年輕有朝氣;
——中發酵的凍頂、鐵觀音像一片森林,老成持重;
——重發酵的白毫烏龍像一朵玫瑰花,是嬌艷的女姓;
——全發酵的紅茶像一片紅色的楓樹林,雖如白毫烏龍同屬女性的風格,但紅茶更像媽媽。
從這樣的角度來欣賞一壺茶,以這樣尊重每種茶獨特風格的態度來沖泡、來表現它,您將更有資格作茶的朋友,更有福氣可以享受喝茶的樂趣。
遇到苦味稍重的茶,告訴自己,這道茶就如同您位姓李的朋友,個性強了些;喝到略有焦味的茶,告訴自己,就如同您位姓陳的同學,為人、學問都好,就是一條腿有了缺陷。
所以,我覺得真正的愛茶之人,要具備三個心理要素:
① 以很超然的心情來接納各種茶,把各類茶都識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它的風格,無好惡之心。如果有人問您:您最喜歡喝什么茶?您應該一下子答不上來才是。
② 充分了解各類茶應有的品質特性,以及能制作到多高的境界。這就必須多喝、多探訪名茶,盡量讓自己知道天多高、地多厚。
③ 就該壺茶的現況進行鑒定與欣賞。如果是低海拔,又是夏季采制的綠茶,請您提供意見,而您竟是拿國際冠軍茶的標準加以批判,這樣的鑒定意義不大。
不管什么場合喝到的茶都以行家的姿態指正缺失,感嘆曾經滄海難為水,這樣的欣賞是多么的狹隘!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