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漸悟茶之厚道,足以持續滋養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于潛移默化中形成平和內斂的性格,能雅能俗、能浮能沉、能屈能伸,能隨遇而安,能舒展心靈……茶之美,言無盡。然不可不說,茶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茶之美,如君子,和而不同;茶之力,不激不厲。是以但凡飲茶,總是要談談各自的感受,方是痛快。
對茶的認識始于三十多年前,同祖父和他的青花瓷茶碗有關。那時年幼,對于茶,只知苦,未知甘。長輩望著我喝茶如藥的表情,都笑。彼時并不知他們為何喝得那么愜意,那么鄭重其事。
茶碗茶壺要用草木灰仔細擦洗。祖父的那套青花茶碗,在有客人的情況下才使用,我只能在一邊看,茶葉是泰安地區家家戶戶認可的“干烘”,并非上等,喝茶的場景卻熱烈而令人難忘。我想,大概是整日辛苦勞作后,借茶讓身軀得到休憩吧!唯其苦,方有樂呀!
如今的人們,生活環境有了巨大變化,單就衣食住行來說也是日新月異。可是,你快樂嗎?我時常問自己,何時才能回到兒時的快樂?雖然老家距我僅是三十華里,卻是如隔天涯,我再也無緣喝到那一碗茶了。誠如林清玄先生所說,一生一會。于是更加懷念曾經屬于我的故土田園。祖父在麥收時節“迎風甩簸箕、揚得娥眉兒彎”,這一深具勞動美的畫面,只能留存于腦海中了。那更美的風光,也只能在唐詩里尋找: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人生的悲哀無非是有家回不去,有錢不會花,有口言不盡。三十方知茶味甘,回首往事已云煙,幸好還有一群愛茶的朋友相聚,可暢想未來,可共品佳茗,可共述明天。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