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在比較好的茶樓、茶館或者在茶友家與好友一起喝茶聊天時,一般情況下都能喝到極好的茶品。當某一天齒頰生津、極欲吃茶時,不免興致高漲,自己也想親自泡一泡帶回來的好茶,于是就開始搗鼓,擺具設席,燒一壺熱水,泡一泡,結果卻毫無當初那般極好的滋味。
同一款茶,自己泡的怎地不咋滴?
要喝好茶,就要做好沖泡這個環節。那么,要注意的細節,都是些什么呢?下面聯盟君為大家講講如何泡茶,看完后,再也不用擔心喝不到好茶了。
欲嘗好滋味,溫杯潔具不可少
好多朋友在泡茶喝茶之前定會把茶具清潔干凈,但也有朋友往往會忘記“溫杯”這一個小細節。
切記,沖泡任何一種茶時,我們都需要先用開水將所有器皿都燙洗一遍,如果直接將茶湯倒進沒有燙洗過的杯子里,這樣茶湯降溫會很快,影響口感,再無當初在茶館茶樓與好友家泡時那般好滋味。
所以,請記住,潔具之外,還要溫杯!
告訴茶友們一個訣竅:開水燙杯之后,用第一泡洗茶水再燙一遍茶具,滋味會更佳醇更純!
其取茶還需注意量
投茶量太少,則水味有余而香氣不足,量太多則茶味過濃,所以泡茶時還得講究量的問題。一般來說,100mg左右大的蓋碗,投放5-7g的干茶是比較能夠充分的體現一款茶的特質的。
當然,取茶量并無絕對的標準,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因人而異,因器而不同,每個人喜歡的口感濃淡不一,每種茶具適宜的投茶量也有分別,像紫砂壺相較蓋碗而言出湯要稍稍延遲,投茶量需要酌減,沖泡時間也需要適當縮短。
這里,新手可以用電子稱來求得取茶量,老手可根據自己豐富的泡茶經驗來投茶。總體而言,取茶是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找出感覺來,適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最好的。
沖泡時間有講究!
我們所說的沖泡時間,其實容易忽略一點,就是注水和出湯時間,其實它們都是計算在沖泡時間內的,穩定的注水和出湯時間對茶湯滋味來說影響甚深。
如果茶葉較松散(或者碎末比較多),茶葉內含物質浸出速度較快,沖泡時間宜適當縮短,以免茶湯滋味苦澀;如果是緊壓茶餅,醒茶時茶葉泡開比較慢,沖泡時間宜適當延長。
另外,第二泡茶比第一泡的時間要短些,這是因為第一泡是醒茶,而經醒茶浸潤后,第二泡的內含物質析出速度就會快些,故第二泡時間要比第一泡縮短些。
水溫是關鍵
泡茶,水溫至關重要!每一款茶、每一種茶都有它適宜的水溫,現在科技方便,有專門的燒水壺,底盤上顯示有當前水溫,只需知道每一款茶的合適溫度,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還是需要茶友們多多實驗,尋找每一款茶在不同水溫下的口感,最后得出結論。比如說普洱茶,沖泡熟普水溫要求高,注入沸水前還要“淋壺”,以保持壺溫不降,這樣泡出的茶口感醇厚、滋味濃烈,像班章易武這樣的古樹茶,須用沸水沖泡,才能使之芬芳馥郁、香高持久、滋味醇厚!
而像其他茶,如綠茶,沖泡水溫超過90℃則容易燙壞茶葉,活力下降、滋味苦澀,紅茶也是如此,水溫85℃至90℃為最佳,這樣口感才香甜;沖泡鐵觀音宜用沸水,否則香氣不揚,陽剛不顯。
水線也很重要!
什么叫“水線”?
好多茶友心中不免打個大大的問號,簡言之,水線就是注水的方式。莫要輕看這簡單的倒水,里頭的學問可大了!水線的高低影響著茶湯的溫度,水線的快慢影響著茶湯的濃淡,水線的疾緩影響著茶湯的協調度,水線的走勢影響著茶湯的均勻度,水線的粗細影響著茶湯的飽滿度。
常見的注水方式有如下四種:高沖、高吊、低沖、低吊。注水點還分:螺旋形注水、環圈注水、單邊定點注水、正中定點注水等。
有些茶強調湯感,為了避免咖啡堿的過度析出,茶湯滋味苦澀,沖泡手法要求較為獨特,注水時沿杯壁定點注水,避免擊打茶葉,同時也要注意,不能出湯過急。
一般來說,欲讓茶湯香高,宜快水猛沖,茶葉在容器里翻騰激蕩,與水充分交融;欲讓茶湯綿密柔軟,則需要水流在一個點上穩定而緩慢地注入泡茶容器里。此所謂“香靠沖,湯靠吊”是也!
像普洱生茶如景邁,香氣高揚,宜快水高沖、單邊環圈注水,這是因為高沖不僅水流在空氣中降溫少,注滿蓋碗的時間也短,水對茶葉的沖擊力大,摩擦力最強,香氣容易被激發。反之,熟普洱則宜低吊、定點注水,這樣水與葉底間的摩擦、激蕩是最小的,茶葉內含物質釋放緩慢,泡出來的茶湯滋味綿軟,且不易渾濁。
其實,若無相當豐富的泡茶經驗,在泡茶中,我們是很容易忽略一些小細節小訣竅的,一忽略,味道也許就沒那么美了!所以要廣泛交流,細心觀察,相互學習,不斷實踐,相信用不了多少時日,茶友們也必能泡出好茶來!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