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存在了千年,幾乎是伴隨在我們民族的左右。茶在唐朝以前是,藥用多過飲用,飲用一般也是用來調飲或者煮飲。到了唐代以后,隨著制茶工藝的完善,茶就成了文人士大夫們喜愛的飲品。
在茶圣陸羽寫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本茶學專著《茶經》之后,“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茶就成了文人雅士、皇宮貴族們所嗜好的飲料,也開啟了一代又一代的茶人,書寫茶的篇章。
陸羽的茶道思想,是為了還原茶的本味和真味、辨別茶的優劣、燒水的火、烹茶的分寸、以及茶具的必要陳設,追求以高超的技術,還原茶的自然本味。《茶經》的“求真”的思想,也體現在內容的結構上,從種茶、采茶、蒸茶、焙茶、碾茶、點茶等諸多環節一一細究,力圖將茶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茶經》之后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論》以及千古第一文藝皇帝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也是沿襲這種范式。但是很少有講茶的人將它上升到審美層面,那些類似于今日茶藝的“花架子”,在他們的書寫視角來看,是可以不略不計的。
朱權所著《茶譜》的出現,中國茶開始了從“求真”到“道悟”的轉變,完成了從追求自然之味向體悟自然之道的升華。茶,從單純的飲品開始走向慰藉心靈的瓊漿玉液,開始從物質層面,走向全新的審美層面。
將《茶譜》作者朱權視為中國茶道的集大成者,想必也是實至名歸。朱權的一生,都很有傳奇色彩。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從小體貌魁梧,聰穎過人,從小受朱元璋的喜愛,14歲封寧王,16歲就藩于大寧。但因政治經驗不足,被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所脅迫,加入到了家族戰爭之中。后來燕王朱棣獲得皇位,朱權被封地南昌,仍稱寧王。此時的朱權卻放下了對權力的追逐,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向了文化,將大半生的精力都放藝術的追求上,在音樂、戲劇、詩歌以及古代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著的《太和正音譜》、《神奇密譜》都是中國藝術史上繞不過的大作,自制的“流云飛瀑”的古琴,更是聞名遐邇的曠世寶物。而《茶譜》提出的“以茶悟道,領會造化”的茶道思想,更是在中國茶道思想的流變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朱權自幼好道,在經歷了一番人生的洗禮之后,在中年之后對生命有了深刻的見解與領悟,道家的返璞歸真、自然清新更是成為他的藝術以及人生追求的指導思想,于是朱權通過《茶譜》一書,在文化傳承上要確立茶的形而上的地位,從自然之物上升到精神之物。“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物”、”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內練之功”,試圖擺脫世俗觀念的桎梏,與天人論道。
審美,是人面對自然、對自身,返照出的真實存在感;道悟,是人在體會自然法則的前提下,開創自身生生不息的修為。道家經典《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更是對生命溫柔試探之后的一種總結,一種本真。
自然之味,是茶的天性,亦是茶的基本屬性,以茶悟道,是將茶作為精神修為的一種媒介,是讓茶有了普遍的生活價值。茶,文人雅士飲得,販夫走卒飲得,好茶粗泡,粗茶細喝,亦無高低貴賤之分。
人世的紛紛擾擾的聚散變遷,悲歡離合,都融入在一杯茶內。會于泉石之間,處于松竹之下,對皓月清風,坐明窗靜牖,與友清談,人生之樂,亦復何多!
(責任編輯:八分齋)